與潘達培沒有深交,他做《鏗鏘集》,我做《自由風》,只在廣播道上見面點頭,彼此知道是誰,沒有太多說話。
認識潘達培,透過他的作品。無論是得到多個國際獎項的《孩子上戰場》,還是有關港人內地所生子女爭取居港權的專輯,抑或立法會、特首選舉的報道,他對人道的關懷,對民主的渴求,對公義的執著,每寸畫面,都顯現着不折的韌勁,看後使人苦思良久。
「聆聽無權無勢的百姓訴說他們的苦難,替他們發聲,作為一個紀錄片工作者,這是天職。」前幾天,潘達培在「世紀版」《我會撑下去!》的開場白,寫下了這麼的一句說話。
在這個價值顛倒,攀附權貴,崇拜成功,靈巧醒目的年代,很久沒有聽過這種醍醐灌頂的話語了,其實這只是一個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但在這錯亂的年代,很多把接近權力,做入幕之賓作為終生職志的傳媒人,早已將之拋出九霄雲外。
讀《我會撑下去!》,感受着一位有理想的新聞工作者,在狹縫中掙扎,在痛苦裏堅持,想起我在傳媒的經歷,教我這位老兵深受感動,也羞愧不已。
2003 年的「七一」50 萬人大遊行, 「董建華下台」,由下午喊到晚上。潘達培的文章,講到在紀錄片中用了4 次「董建華下台」的口號片段,算不算太多?與管理層展開了一番討論或爭論。
恰巧,早前,《傳媒春秋》也探討媒體「自我審查」的問題,一位離開了工作崗位的前新聞工作者憶述,一些電子傳媒記者早已識做,把示威群眾喊叫「董建華下台」的音量收細,免得過不了關。即使不是早早把自己閹掉,在一般商營傳媒,不是揣摩上意,就是上司說了,毫無異議,完全照跟。因為新聞原則,理念操守出現爭論的,恐怕只剩下如香港電台的少數媒體了。
潘達培說: 「我會撑下去!你會撑我嗎?」恐怕不是撑一個人、一個節目或一個台的問題,要撑的,是這份原則和堅持。
明報 2007-04-29
26 April 2007
旺角開咪
開咪現場,是旺角西洋菜街。星期六下午的行人專用區,遊人如鯽。左面有店舖在裝修,燒焊火花四濺,工人大佬赤裸上身,敲打着鐵板,轟然有聲。右面有幾位把自己打扮成波板糖的年輕人,二十多度的濕熱天氣,大汗淋漓,為休閒服裝品牌作人肉宣傳。前面有團體擺地攤,回顧十年來最令人氣頂的名人名句,看攤的小伙子不停呼籲行人埋嚟睇,與開咪的聲音交集糾纏。後現代旺角街頭這樣的一幅景象,幾乎發生在每個周末。
平日去旺角,是為了買書或電腦用品,目標清晰,完事後馬上撤離。因為天生怕吵,呼吸道過敏,也對人多擁擠的場合,有種莫名恐懼,心跳流汗,不宜久留。但今次在旺角,卻坐足全場,討論「港台該死?」。
聽眾不是很多,不少椅子空着,坐下來細心聆聽的,都是記者或工作人員。市民都未必專誠到來,而是逛街買波鞋偶然路過,題目吸引,講者有料,便駐足聽一會兒,覺得沒趣了,就離開繼續行程。聽眾即使內心共鳴,充其量只會點頭稱是,鮮有開口發言。沉着內斂,害怕出頭,是香港人的性格,也是中國千年暴政倒模出來的遺傳基因。
為什麼港台該死?一個已有八十年歷史,做得好好的,發揮着公營廣播作用的傳媒機構,為什麼權貴們說一聲該死就該死?我在台下發言,是因為港台人仍然沒有雙膝下跪,喊出「小人惶恐」、「小人該死」,因此,港台就逃不了該死的命運!
長官三高當選,輿論山呼萬歲,《鏗鏘集》卻拍了一個希臘神話薜西弗斯推石上山的故事,比喻民主道路之艱辛,說明「不可為而為」之可貴。在今天傳媒自我萎縮自動設限的氛圍下,如此掃君王雅興的事情,港台仍敢「大膽妄為」,說明公營廣播的精神在各方壓力下雖然早已奄奄一息,但堅持的火花仍未完全熄滅,仍然能夠薪火相傳。眼巴巴的看着這難能可貴的火種灰飛煙滅,你甘心嗎?
明報 2007-04-26
平日去旺角,是為了買書或電腦用品,目標清晰,完事後馬上撤離。因為天生怕吵,呼吸道過敏,也對人多擁擠的場合,有種莫名恐懼,心跳流汗,不宜久留。但今次在旺角,卻坐足全場,討論「港台該死?」。
聽眾不是很多,不少椅子空着,坐下來細心聆聽的,都是記者或工作人員。市民都未必專誠到來,而是逛街買波鞋偶然路過,題目吸引,講者有料,便駐足聽一會兒,覺得沒趣了,就離開繼續行程。聽眾即使內心共鳴,充其量只會點頭稱是,鮮有開口發言。沉着內斂,害怕出頭,是香港人的性格,也是中國千年暴政倒模出來的遺傳基因。
為什麼港台該死?一個已有八十年歷史,做得好好的,發揮着公營廣播作用的傳媒機構,為什麼權貴們說一聲該死就該死?我在台下發言,是因為港台人仍然沒有雙膝下跪,喊出「小人惶恐」、「小人該死」,因此,港台就逃不了該死的命運!
長官三高當選,輿論山呼萬歲,《鏗鏘集》卻拍了一個希臘神話薜西弗斯推石上山的故事,比喻民主道路之艱辛,說明「不可為而為」之可貴。在今天傳媒自我萎縮自動設限的氛圍下,如此掃君王雅興的事情,港台仍敢「大膽妄為」,說明公營廣播的精神在各方壓力下雖然早已奄奄一息,但堅持的火花仍未完全熄滅,仍然能夠薪火相傳。眼巴巴的看着這難能可貴的火種灰飛煙滅,你甘心嗎?
明報 2007-04-26
25 April 2007
「皇后」告急 特首過海是神仙
還記得嗎?去年底特區政府強拆天星鐘樓,引發肢體抗爭,喚起社會關注。為免市民遐想,鐘樓殘肢馬上摧毀搗碎,棄置垃圾堆填區,恥辱地終結了光輝的一生。那時,曾先生即將公布競選連任,以他敏銳的政治嗅覺,深知大事不妙,若不立即撲火止血,後果堪虞。公關技巧出神入化的曾先生,第一時間透過香港電台發表《香港家書》,說着保育抗爭者的共同語言:「大家對保護這些建築物的堅持,標誌着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和對香港的歸屬感。這份情懷喚起不少共鳴,是我十分尊重的。」
一次還不夠,曾先生還透過何志平局長向外界說,他對港人文物保護的關注、集體記憶的情懷,深受感動。接近選舉,曾先生又接受傳媒專訪,刻意提到天星鐘樓,「政府在某段時期是『懵咗』」,太遲才知道天星對市民的意義。
好了,曾先生終於無風無浪,三高當選,聲稱十分被尊重的市民,才突然驚覺他早前說的全部都是「選舉語言」。過了海就是神仙,當選後臉就變了。皇后碼頭何去何從?政府公布的方案,所謂「拆卸保留,覓地重置」,表面看起來似乎比天星鐘樓的處理方式有少許進步,但仍完全脫離不了官僚既定的思維邏輯。
官僚們以為保育者只是懷舊,把皇后碼頭的上蓋、柱躉、配件等保留,再蓋一個一模一樣的,已經夠你們這些收藏癖過癮了吧!在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範圍裏,無法明白天星、皇后、大會堂是三位一體的現代主義建築群,也不會知道皇后碼頭與大會堂連作一體,構成愛丁堡廣場的中軸線,無論將皇后向左移或向右移,都會影響整體布局。但官僚們最清楚的,或許是執行死命令,把殖民地遺留下來有象徵意義的事物,盡快打個稀巴爛,做個假古董,以達到去殖民、去本土化的目的。
不少有心的專業人士,已努力地向政府提出不同的方案,只要將公路移開一點,把地下的水渠用特殊建築方法處理……花費不大,已經可以將皇后碼頭原址保留,但政府卻聽而不聞,堅持己見,統統拒絕。明天碼頭停用,就會立即圍上地盤圍板,拆卸工程一刻都不會等,立即展開。幾天之內,數以百計的文化、藝術、教育工作者,聯署要求「皇后碼頭,哪裏都不要去!」,事件燃點的怒火越燒越大,政府完全沒有吸取天星事件的教訓,曾先生說的甚麼尊重市民,深受感動,現在聽起來,如果不是一派謊言,就是一堆廢話。
蘋果日報 2007.04.25
一次還不夠,曾先生還透過何志平局長向外界說,他對港人文物保護的關注、集體記憶的情懷,深受感動。接近選舉,曾先生又接受傳媒專訪,刻意提到天星鐘樓,「政府在某段時期是『懵咗』」,太遲才知道天星對市民的意義。
好了,曾先生終於無風無浪,三高當選,聲稱十分被尊重的市民,才突然驚覺他早前說的全部都是「選舉語言」。過了海就是神仙,當選後臉就變了。皇后碼頭何去何從?政府公布的方案,所謂「拆卸保留,覓地重置」,表面看起來似乎比天星鐘樓的處理方式有少許進步,但仍完全脫離不了官僚既定的思維邏輯。
官僚們以為保育者只是懷舊,把皇后碼頭的上蓋、柱躉、配件等保留,再蓋一個一模一樣的,已經夠你們這些收藏癖過癮了吧!在他們的知識水平和認知範圍裏,無法明白天星、皇后、大會堂是三位一體的現代主義建築群,也不會知道皇后碼頭與大會堂連作一體,構成愛丁堡廣場的中軸線,無論將皇后向左移或向右移,都會影響整體布局。但官僚們最清楚的,或許是執行死命令,把殖民地遺留下來有象徵意義的事物,盡快打個稀巴爛,做個假古董,以達到去殖民、去本土化的目的。
不少有心的專業人士,已努力地向政府提出不同的方案,只要將公路移開一點,把地下的水渠用特殊建築方法處理……花費不大,已經可以將皇后碼頭原址保留,但政府卻聽而不聞,堅持己見,統統拒絕。明天碼頭停用,就會立即圍上地盤圍板,拆卸工程一刻都不會等,立即展開。幾天之內,數以百計的文化、藝術、教育工作者,聯署要求「皇后碼頭,哪裏都不要去!」,事件燃點的怒火越燒越大,政府完全沒有吸取天星事件的教訓,曾先生說的甚麼尊重市民,深受感動,現在聽起來,如果不是一派謊言,就是一堆廢話。
蘋果日報 2007.04.25
24 April 2007
曾俊華的「原罪」
曾特首當選,溫總勉勵他「死而後已」之後,曾先生閉門長考,日夜苦思,政府新班子該如何組成?今後5 年,怎樣跟自己的沙煲兄弟,推展競選時承諾的鴻圖大計。
年前曾先生臨危受命,穩定壓倒一切,董建華留下的舊臣,只得照單全收。曾先生只能在他能管的範圍內小修小補,在人事調動上縛手縛腳,不能做出什麼大動作。年半管治,政策左支右絀,錯漏百出,若不是經濟迅速好轉,特首的民望未必如此高升。
好不容易捱到順利當選,民望如日中天,按常理,中央應放手讓曾先生挑選自己的班底,但事情往往無法從心所願,近日政治耳語滿天飛,中央對曾先生交出的名單,似乎不甚滿意,需要打回頭重新考量。例如有傳言稱,中央對曾俊華擔任政務司長有微言,指他經驗不足,亦摸不透。亦有傳言謂,因家族淵源較深,中央對唐英年比較信任,屬意他再上層樓,為2012 特首選舉做好準備,但未獲曾先生同意,於是寧願許仕仁再坐一會,以阻曾俊華上位,兩年後再交棒給唐英年。
「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這是共產黨任命幹部的硬道理。中央任命地方諸侯,省長和省委書記、直轄市長和市委書記一定來自不同派別,互相制衡,互相監督,杜絕聯手造反,亦可防治貪污。不少貪腐大案,往往都是一、二把手互相揭發,才把事情捅了出來,這是沒有自由媒體、沒有獨立司法的權宜之計。這是人治而不是制度,一、二把手連成一線,制衡變成了勾結,效果便無從發揮。
按着中央任命幹部的思路,曾俊華當不成政務司長,不是因為他的經驗,不是因為他的工作能力,也不是因為他在中央有沒有人脈,而是因為他得了「原罪」,因為他是曾蔭權馬房的頭馬,與曾蔭權關係太密切,一、二把手都是同一派系的人,令中央無法放心。
全國一局棋,中央對香港這先進國際大都會人事安排的基本思路,與中國偏遠貧窮的省份根本沒有兩樣。這是曾蔭權的無奈,也是「一國兩制」的無奈。
明報 2007-04-24
年前曾先生臨危受命,穩定壓倒一切,董建華留下的舊臣,只得照單全收。曾先生只能在他能管的範圍內小修小補,在人事調動上縛手縛腳,不能做出什麼大動作。年半管治,政策左支右絀,錯漏百出,若不是經濟迅速好轉,特首的民望未必如此高升。
好不容易捱到順利當選,民望如日中天,按常理,中央應放手讓曾先生挑選自己的班底,但事情往往無法從心所願,近日政治耳語滿天飛,中央對曾先生交出的名單,似乎不甚滿意,需要打回頭重新考量。例如有傳言稱,中央對曾俊華擔任政務司長有微言,指他經驗不足,亦摸不透。亦有傳言謂,因家族淵源較深,中央對唐英年比較信任,屬意他再上層樓,為2012 特首選舉做好準備,但未獲曾先生同意,於是寧願許仕仁再坐一會,以阻曾俊華上位,兩年後再交棒給唐英年。
「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這是共產黨任命幹部的硬道理。中央任命地方諸侯,省長和省委書記、直轄市長和市委書記一定來自不同派別,互相制衡,互相監督,杜絕聯手造反,亦可防治貪污。不少貪腐大案,往往都是一、二把手互相揭發,才把事情捅了出來,這是沒有自由媒體、沒有獨立司法的權宜之計。這是人治而不是制度,一、二把手連成一線,制衡變成了勾結,效果便無從發揮。
按着中央任命幹部的思路,曾俊華當不成政務司長,不是因為他的經驗,不是因為他的工作能力,也不是因為他在中央有沒有人脈,而是因為他得了「原罪」,因為他是曾蔭權馬房的頭馬,與曾蔭權關係太密切,一、二把手都是同一派系的人,令中央無法放心。
全國一局棋,中央對香港這先進國際大都會人事安排的基本思路,與中國偏遠貧窮的省份根本沒有兩樣。這是曾蔭權的無奈,也是「一國兩制」的無奈。
明報 2007-04-24
23 April 2007
正在公共廣播
這句口號, 聽起來怪怪的, 似乎是從英語翻譯過來。但仔細想想,卻甚有意義。香港電台擁有八十年歷史,近二三十年一直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檢討報告卻用寥寥數語,將港台的歷史和作用一筆抹煞。公共廣播早已客觀存在,正在進行,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正在公共廣播」,港台工會用這句口號,開啟保衛港台運動的序幕。公共廣播不是過去式,不是將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而且需要一直進行下去。
八十年歷史的港台,不只是市民的集體回憶,更是香港市民的「社會資產」。集體回憶是屬於過去的,而且根據官僚的邏輯,集體回憶的下場是悲慘的,為了使人們不再有遐想,會在一夜之間被攔腰截斷,終極的歸宿,是垃圾堆填區。
說香港電台是「社會資產」,恰如其分而且描述準確。港台節目,陪伴着香港人成長,經典製作,令人回味。不少節目類型,盡力撇開政治和商業的羈絆,敢開先河,發揮了先頭部隊的作用,然後,商營傳媒才爭相仿效。
港台更重要的作用,遠遠不止這些。港台製作人員工會這樣說: 「我們堅守『港台精神』:編輯自主,獨立並不偏不倚,兼顧小眾與大眾,普及也多元,獨特而重視創意,倡導公平公義和有人文關懷的社會。」這完全不是唱高調,而是「港台精神」的核心所在,並且切切實實地進行着。回歸十年,香港的媒體和媒體人幾乎無一例外地自我設限自我審查,要麼謹小慎微,說話溫溫吞吞,要麼歌舞昇平,高唱形勢大好。只有港台一些膾炙人口的節目,仍然堅持在權力面前說真話的精神,敢於得罪權貴,勇於表達市民的心聲。這種碩果僅存的堅持,卻被抹黑,被邊緣化,在無聲無息中逐漸被扼殺。
港台或許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亦受到來自上下左右的嚴厲批評,但我們絕不能將髒水和孩子一起倒掉。馬家輝博士,你認為對嗎?
明報 2007-04-23
20 April 2007
芳子
芳子是我同期大學同學,早我一屆還是兩屆。認識她,是因為一起做了大半年學生會幹事。
芳子的臉常常掛着笑容,說話不多,內心永遠如火一樣熾烈。我是一年級新生,初入學生會,她已算老鬼,是社會幹事。有天黃昏,芳子從外面回來,向大伙匯報一次法庭聽審,說着說着,突然激動得哭起來。一位參加示威的同學被判有罪,芳子憤憤不平。模糊之間,使我萌生了對殖民統治的厭惡。
最難忘的,要算是認識祖國的活動。那時候還時興幻燈製作,數十同學擠在教室裏,熒幕上打出黃河長江,神州大地,歷史經典,配以悠揚音樂,愛國歌曲。然後,芳子出場了,她即場旁述,朗誦,領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陶醉得令人以為已遊遍祖國河山。芳子天使般的嗓子,至今,仍是忘不了。
畢業,各散東西。念新聞的芳子做了記者,間中在報上讀到她的文章。然後,又音信全無。偶爾在一些示威集會的場合見到她,來去匆匆,不及細談,看着她仍然飄逸瀟灑的背影遠去。
後來聽說她到處遊歷,一會兒在阿瑪遜的某個國度,一會兒在古巴感受早已蒼老的革命氣息。
在《亞洲週刊》,讀到張翠容寫的〈你們的微笑,我的天堂〉,記述一場悼念在不同地區犧牲的年輕和平志願者,其中有來自美國二十三歲的女大學生若雪‧哥維,為了保護巴勒斯坦難民房屋免受推土機摧毁,被輾過致命。
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音樂家、詩人,為逝者哀歌,為生者明志。芳子參在其中,為若雪朗誦詩歌:
只有身體才能訴說╱我的背碎了╱
她說六十噸的機器╱輾過她二十三歲的身軀……
看着雜誌的照片,感受着芳子深情的誦讀,彷彿又回到從前的時光。
畢業近四分一世紀了,除了梳了一個爆炸頭,芳子仍是那廿多年前的芳子,一顆赤子之心,絲毫都沒有改變。
能夠堅持走自己的路,是一種幸福。
明報 2007-04-20
芳子的臉常常掛着笑容,說話不多,內心永遠如火一樣熾烈。我是一年級新生,初入學生會,她已算老鬼,是社會幹事。有天黃昏,芳子從外面回來,向大伙匯報一次法庭聽審,說着說着,突然激動得哭起來。一位參加示威的同學被判有罪,芳子憤憤不平。模糊之間,使我萌生了對殖民統治的厭惡。
最難忘的,要算是認識祖國的活動。那時候還時興幻燈製作,數十同學擠在教室裏,熒幕上打出黃河長江,神州大地,歷史經典,配以悠揚音樂,愛國歌曲。然後,芳子出場了,她即場旁述,朗誦,領唱。「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陶醉得令人以為已遊遍祖國河山。芳子天使般的嗓子,至今,仍是忘不了。
畢業,各散東西。念新聞的芳子做了記者,間中在報上讀到她的文章。然後,又音信全無。偶爾在一些示威集會的場合見到她,來去匆匆,不及細談,看着她仍然飄逸瀟灑的背影遠去。
後來聽說她到處遊歷,一會兒在阿瑪遜的某個國度,一會兒在古巴感受早已蒼老的革命氣息。
在《亞洲週刊》,讀到張翠容寫的〈你們的微笑,我的天堂〉,記述一場悼念在不同地區犧牲的年輕和平志願者,其中有來自美國二十三歲的女大學生若雪‧哥維,為了保護巴勒斯坦難民房屋免受推土機摧毁,被輾過致命。
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音樂家、詩人,為逝者哀歌,為生者明志。芳子參在其中,為若雪朗誦詩歌:
只有身體才能訴說╱我的背碎了╱
她說六十噸的機器╱輾過她二十三歲的身軀……
看着雜誌的照片,感受着芳子深情的誦讀,彷彿又回到從前的時光。
畢業近四分一世紀了,除了梳了一個爆炸頭,芳子仍是那廿多年前的芳子,一顆赤子之心,絲毫都沒有改變。
能夠堅持走自己的路,是一種幸福。
明報 2007-04-20
功能議席 直到永遠﹖
特首選舉固然層層設限,一人一票變成A 貨,在時間表上,因為安全系數的考慮,亦愈推愈遲。有法律界政協提出起碼2017 年,才是適當時刻。又按照「先行政長官,後立法會」的嚴密部署,立法會普選會比特首更遲。若有一個真正的沒有滲水的立會普選時間表,即使遲了一點,相信港人還有耐性等待,但按照策發會現時的途徑移動,立法會普選不知何年何月才可見青天?
早前已有政協提出,普選不等於一人一票。這說法,有奧威爾《一九八四》「戰爭即和平,奴役即自由,無知即力量」的黑色幽默,看後使人會心微笑。但這種睜着眼說瞎話的保守勢力,由官員到委員,遍佈整個策發會,普選的定義任他們「搓圓壓扁」,稍有良知的人都無法笑得出來。
因為《基本法》規定了立法會所有議席最終要達至普選,於是,只要挖空心思,用不少奇形怪狀的辦法,把功能議席普選化,就可無限期保留功能議席。有法律界政協提議,按着循序漸進的原則,把功能議席逐步普選,每屆普選5 席到10 席,功能議席起碼仍能維持3 屆到6 屆,即12 到24 年,甚或有機會直到永遠。
功能議席如何普選?安全系數仍是最高考量。有策發會委員提議,先由每個功能組別在界內提名,再交全民一人一票選出。如何提名?符合什麼原則才可成為候選人?卻含含糊糊,沒有講得很清楚。
稍有留意功能組別如何選舉的港人都知道,除了一人一票的專業界別有競爭外,其他公司票、商會票做單位的功能組別,名為選舉,實為協商,一兩頓飯,就協商出一個候選人出來,然後在沒有競爭對手下自動當選。將來如果真的實行界內提名再一人一票的功能組別選舉,萬一這些公司商會故技重施,協商出一個候選人來自動當選,市民想投票也沒有機會,又或協商出兩個一模一樣同質的候選人,投給誰也沒有分別,這種所謂一人一票的選舉,是真選舉嗎?是有真正普選意義的選舉嗎?
光有一人一票的軀殼,卻把普選的靈魂幹掉,這「選票」,不要也罷!
明報 2007-04-20
早前已有政協提出,普選不等於一人一票。這說法,有奧威爾《一九八四》「戰爭即和平,奴役即自由,無知即力量」的黑色幽默,看後使人會心微笑。但這種睜着眼說瞎話的保守勢力,由官員到委員,遍佈整個策發會,普選的定義任他們「搓圓壓扁」,稍有良知的人都無法笑得出來。
因為《基本法》規定了立法會所有議席最終要達至普選,於是,只要挖空心思,用不少奇形怪狀的辦法,把功能議席普選化,就可無限期保留功能議席。有法律界政協提議,按着循序漸進的原則,把功能議席逐步普選,每屆普選5 席到10 席,功能議席起碼仍能維持3 屆到6 屆,即12 到24 年,甚或有機會直到永遠。
功能議席如何普選?安全系數仍是最高考量。有策發會委員提議,先由每個功能組別在界內提名,再交全民一人一票選出。如何提名?符合什麼原則才可成為候選人?卻含含糊糊,沒有講得很清楚。
稍有留意功能組別如何選舉的港人都知道,除了一人一票的專業界別有競爭外,其他公司票、商會票做單位的功能組別,名為選舉,實為協商,一兩頓飯,就協商出一個候選人出來,然後在沒有競爭對手下自動當選。將來如果真的實行界內提名再一人一票的功能組別選舉,萬一這些公司商會故技重施,協商出一個候選人來自動當選,市民想投票也沒有機會,又或協商出兩個一模一樣同質的候選人,投給誰也沒有分別,這種所謂一人一票的選舉,是真選舉嗎?是有真正普選意義的選舉嗎?
光有一人一票的軀殼,卻把普選的靈魂幹掉,這「選票」,不要也罷!
明報 2007-04-20
19 April 2007
為甚麼要做回「殖民地人」?
港台電視節目《議事論事》委託港大做了一項民調,主題是「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問的是「你是香港人還是中國人」,是「香港的中國人」還是「中國的香港人」。然後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感」,由「絕不認同」的零分到「絕對認同」的十分。再問:如果可以選擇,會「做回九七前的殖民地人」,還是「繼續做九七後的特區人」。
港台風雨飄搖,製作如此政治不正確的節目,萬一發現了真相,令當權者難看,定會罪加一等。猶記得年前內地網站做的調查,竟然發現有六成半人說:「下輩子不想再做中國人了」。網站洩露了天大的國家機密,投票討論被終止,網頁被刪除,兩位主編被同時解僱。連下輩子怎樣過,官府也要提早過問。
可幸,今次調查出來的結果,各取所需。左報大字標題,「近四成港人:我是十足中國人」,因為絕對認同中國人身份,給十分的被訪者,高達百分之三十八,給六至十分的,佔了八成。
但包括《蘋果日報》在內的大部份報章,卻凸出了「殖民地人」和「特區人」的調查結果,四成希望繼續做「特區人」,三成希望做回「殖民地人」,兩成被訪者竟然說「兩樣都無所謂」。單看調查的表面結果,可能會成為網上憤青大罵殖民地奴才死性不改的絕佳材料。
但我認為,「認同中國人身份」和「做回殖民地人」是絕對沒有矛盾的。即使在殖民統治年代,除了少數高等華人外,香港人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九七移民潮,香港人拿了外國護照,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也不會隨之減退。但這種認同是歷史的、血緣的、文化的、鄉土的,不是政治的,更非政權的,當然也不會是政黨的。以為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就等於對統治者的認同感,這只是一場毫不美麗的誤會。
希望做回「殖民地人」是因為回歸後的種種失望、挫折,言論自由在開倒車,民主承諾沒有兌現,官商勾結越趨嚴重,認為今非昔比,連殖民時代還要不如。做回「殖民地人」,跟身份認同關係不大,而是對現狀不滿的反射。近月有左派人士大力推銷「人心回歸」論,說人心尚未回歸,香港不宜普選。人心怎樣才算回歸?三成人希望「做回殖民地人」算不算人心尚未回歸的罪證?若果要把獨立思考、敢於批評、意見多元、核心價值都統統抹掉,人心才算回歸,人心即使「真的」回歸了,那又有甚麼意義?
蘋果日報 2007-04-18
港台風雨飄搖,製作如此政治不正確的節目,萬一發現了真相,令當權者難看,定會罪加一等。猶記得年前內地網站做的調查,竟然發現有六成半人說:「下輩子不想再做中國人了」。網站洩露了天大的國家機密,投票討論被終止,網頁被刪除,兩位主編被同時解僱。連下輩子怎樣過,官府也要提早過問。
可幸,今次調查出來的結果,各取所需。左報大字標題,「近四成港人:我是十足中國人」,因為絕對認同中國人身份,給十分的被訪者,高達百分之三十八,給六至十分的,佔了八成。
但包括《蘋果日報》在內的大部份報章,卻凸出了「殖民地人」和「特區人」的調查結果,四成希望繼續做「特區人」,三成希望做回「殖民地人」,兩成被訪者竟然說「兩樣都無所謂」。單看調查的表面結果,可能會成為網上憤青大罵殖民地奴才死性不改的絕佳材料。
但我認為,「認同中國人身份」和「做回殖民地人」是絕對沒有矛盾的。即使在殖民統治年代,除了少數高等華人外,香港人都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九七移民潮,香港人拿了外國護照,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也不會隨之減退。但這種認同是歷史的、血緣的、文化的、鄉土的,不是政治的,更非政權的,當然也不會是政黨的。以為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就等於對統治者的認同感,這只是一場毫不美麗的誤會。
希望做回「殖民地人」是因為回歸後的種種失望、挫折,言論自由在開倒車,民主承諾沒有兌現,官商勾結越趨嚴重,認為今非昔比,連殖民時代還要不如。做回「殖民地人」,跟身份認同關係不大,而是對現狀不滿的反射。近月有左派人士大力推銷「人心回歸」論,說人心尚未回歸,香港不宜普選。人心怎樣才算回歸?三成人希望「做回殖民地人」算不算人心尚未回歸的罪證?若果要把獨立思考、敢於批評、意見多元、核心價值都統統抹掉,人心才算回歸,人心即使「真的」回歸了,那又有甚麼意義?
蘋果日報 2007-04-18
17 April 2007
層層設限劏客A 貨的選舉
究竟年中公布的政改綠皮書將會是怎麼個模樣,各位長官長篇大論地講了一大堆, 至今仍是撲朔迷離。但剛開過的策發會,綜合各方的信息和言論,綠皮書的內容,或可見端倪。
首先,是林瑞麟局長說的「四項基本原則」:符合《基本法》、市民廣泛支持、三分二立法會議員支持、獲得中央審慎考慮。三個方案都要符合「四項基本原則」,只有兩種可能性, 一、只能在天堂找到, 二、只要看看四項原則的總和,尤其「獲得中央審慎考慮」這一項,就知道安全系數多高,換句話說,在綠皮書這第一關,已大大限制了市民的選擇,市民支持的雙普選,根本不在選項之列。
如何把這三個方案糅合成一個,怎樣才得知民意支持,方法的公信力和認受性成疑,官方至今仍支支吾吾,不置可否,固然令人擔心。但有親建制委員突然提出選舉新方案,從其受官員重視的程度來看,不難發現,官方屬意的政制方案,已經有迹可尋。
兩位人大政協提出的「香港區的中央建制人士方案」,提名特首候選人,除要跨過25%提名委員的門檻外, 還要獲四分一港區人大同意,方可正式參選。這個被形容為「保守得連親中人士都不敢推銷」的方案,喧鬧了一陣,或許就此無疾而終。
不要高興得太早,一招不行,可出另一招。一位法律界政協提出「經民主程序提名候選人」方案,綿裏藏針,效果更辣。候選人跨過50 人提名就夠了,但因為要「經過民主程序」,需要提名委員投票,最高票的兩名才可正式成為候選人。提名委員怎樣產生,成員之保守,人人心中有數,即使梁家傑再參選,有幸跨過提名門檻,但能否成為正式候選人,機會也極微。
如此費盡心思, 計算精準的方案,目的彰彰甚明,就是要層層設限,為中央把好關。老外嘲笑中國的選舉要預知結果才舉行。重重關卡下產生的候選人,政治光譜一模一樣,市民能有真的選擇嗎?
候選人受到如此嚴厲的限制,即使是一人一票,選票也是假的,是刻着名牌堆滿鑽石貌似白金的劏客A 貨,香港市民千萬不要上當。
明報 2007-04-17
首先,是林瑞麟局長說的「四項基本原則」:符合《基本法》、市民廣泛支持、三分二立法會議員支持、獲得中央審慎考慮。三個方案都要符合「四項基本原則」,只有兩種可能性, 一、只能在天堂找到, 二、只要看看四項原則的總和,尤其「獲得中央審慎考慮」這一項,就知道安全系數多高,換句話說,在綠皮書這第一關,已大大限制了市民的選擇,市民支持的雙普選,根本不在選項之列。
如何把這三個方案糅合成一個,怎樣才得知民意支持,方法的公信力和認受性成疑,官方至今仍支支吾吾,不置可否,固然令人擔心。但有親建制委員突然提出選舉新方案,從其受官員重視的程度來看,不難發現,官方屬意的政制方案,已經有迹可尋。
兩位人大政協提出的「香港區的中央建制人士方案」,提名特首候選人,除要跨過25%提名委員的門檻外, 還要獲四分一港區人大同意,方可正式參選。這個被形容為「保守得連親中人士都不敢推銷」的方案,喧鬧了一陣,或許就此無疾而終。
不要高興得太早,一招不行,可出另一招。一位法律界政協提出「經民主程序提名候選人」方案,綿裏藏針,效果更辣。候選人跨過50 人提名就夠了,但因為要「經過民主程序」,需要提名委員投票,最高票的兩名才可正式成為候選人。提名委員怎樣產生,成員之保守,人人心中有數,即使梁家傑再參選,有幸跨過提名門檻,但能否成為正式候選人,機會也極微。
如此費盡心思, 計算精準的方案,目的彰彰甚明,就是要層層設限,為中央把好關。老外嘲笑中國的選舉要預知結果才舉行。重重關卡下產生的候選人,政治光譜一模一樣,市民能有真的選擇嗎?
候選人受到如此嚴厲的限制,即使是一人一票,選票也是假的,是刻着名牌堆滿鑽石貌似白金的劏客A 貨,香港市民千萬不要上當。
明報 2007-04-17
毛管直豎
特區政府花了9000 萬元宣傳回歸10 周年,找來金牌作曲填詞人、本土當紅歌星譜唱政治宣傳歌,效果如何,有目共睹。原來,如此這般的政治宣傳,早有前科。大概一年前開始,香港的電視觀眾除了在新聞時段前聽到看到國歌的MTV 外,更有一首由炙手可熱的流行歌手主唱,配以輕快節奏的宣傳歌《熱愛基本法》,在不同時段播出。當避無可避,被迫聽到這首宣傳歌時,每次,我都出現不能控制的生理反應——毛管直豎。
只要看看以下的部分歌詞,一個習慣香港生活方式的正常香港人,相信都會跟我一樣,豎起毛管,表示抗議:
MTV 的畫面,除了例牌有3 名歌手的錄音片段外,還有更例牌的車船飛機青馬大橋金融中心,以示回歸後特區之繁榮成就之偉大,然後,不時有一本本《基本法》淡入淡出,飄來飄去。但我認為,這些都並非主題,只是陪襯,最突出的,是國家的長官與香港的長官親切握手的鏡頭,又有泛珠三角會議長官與一眾內地官員手拖着手齊齊舉起的熱烈畫面。人們不禁要問,宣傳《基本法》,幹嘛非要突出長官不可,樹碑立傳的動機,不是太明顯了嗎?
據了解,當年推廣《基本法》的經費,用了1000 萬,單是拍這輯宣傳片,就用了26萬。片段播了整整一年,除了劣評如潮之外,還剩下些什麼?我們的血汗公帑為什麼總是用得如此冤枉?
文革高潮, 「熱愛毛主席」叫得震天動地,今天,祖國已換了人間,不彈此調。內地早已厭棄的政治宣傳,回歸10 年,香港,竟然又「熱愛」起來。
明報 2007-04-17
只要看看以下的部分歌詞,一個習慣香港生活方式的正常香港人,相信都會跟我一樣,豎起毛管,表示抗議:
大眾擁戴《基本法》以它管和治
令到香港緊靠祖國營造新的機遇
國家每日強盛角色早肯定
香港早慣力拼繁盛且安定
全力以更大信心創美麗遠景
讓香港做到高度自治已創下了英名
這些偉大成就發揮新威力
地區通過合作成就新的價值
有這大法香港見動力
各界共勉可創造奇蹟
《基本法》熱愛《基本法》
MTV 的畫面,除了例牌有3 名歌手的錄音片段外,還有更例牌的車船飛機青馬大橋金融中心,以示回歸後特區之繁榮成就之偉大,然後,不時有一本本《基本法》淡入淡出,飄來飄去。但我認為,這些都並非主題,只是陪襯,最突出的,是國家的長官與香港的長官親切握手的鏡頭,又有泛珠三角會議長官與一眾內地官員手拖着手齊齊舉起的熱烈畫面。人們不禁要問,宣傳《基本法》,幹嘛非要突出長官不可,樹碑立傳的動機,不是太明顯了嗎?
據了解,當年推廣《基本法》的經費,用了1000 萬,單是拍這輯宣傳片,就用了26萬。片段播了整整一年,除了劣評如潮之外,還剩下些什麼?我們的血汗公帑為什麼總是用得如此冤枉?
文革高潮, 「熱愛毛主席」叫得震天動地,今天,祖國已換了人間,不彈此調。內地早已厭棄的政治宣傳,回歸10 年,香港,竟然又「熱愛」起來。
明報 2007-04-17
14 April 2007
騙子沒有可持續發展的水平
花了12 萬、買了3 次假貨的王先生,像秋菊打官司一樣,千里迢迢,鍥而不捨,除了希望得到賠償外,也要討個說法。這名來自哈爾濱的同胞說: 「為內地人爭一口氣,當然不會累。」
記者問王先生,香港還是不是購物天堂?王先生斬釘截鐵地回應:「不是!購物天堂不是隨便叫的,內地也有賣假貨,但只是數十元,不像香港幾千元也是假貨。」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已被這幫害群之馬徹底摧毁了。在內地同胞的眼中,香港已由購物天堂,淪為假貨天堂。
但內地的假貨,只限於假奶粉、假雞蛋、假涼果、假食鹽……這些低檔次、低利潤的工業產品。
我們香港可不同了,香港的假貨,是假珠寶首飾、假金鑽名表,技術高超,檔次提升,利潤倍增,完全是另一個台階,內地至今還是望塵莫及,香港比內地仍有比較強的「優勢」,在這個層次上,是唯一可以安慰的。
這個「優勢」可以維持多久?我並不樂觀。香港沒有工業,造假的技術根本不是在香港進行,香港無法成為造假技術提升的基地。再者,幾千上萬元的假貨,為何在香港仍有人買,買的又多是內地同胞?因為香港還有僅餘的商譽。「香港是不賣假貨的」,在內地同胞中間,有口皆碑,腰纏萬貫的富戶,二話不說,一擲萬金,按着那全體村民付託的購物清單,問都沒有問就全部買下來。今回央視「踢爆」了這個旅遊購物的騙局,僅餘的商譽也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試問,我們還可以拿什麼來騙愈來愈精明的內地同胞?
十多二十年前,賣假表騙日本歐美遊客,時有所聞,但都只是零星隱閉地進行,今天假貨騙局系統之強,規模之大,手法之狡猾,態度之囂張,令人瞠目結舌。
雞被宰了無法再生金蛋,美譽的招牌已被打爛,最後的買家再不容易上當受騙。什麼都講究可持續發展的今天,為何騙子們沒有這個水平考慮這個問題?
明報 2007-04-14
記者問王先生,香港還是不是購物天堂?王先生斬釘截鐵地回應:「不是!購物天堂不是隨便叫的,內地也有賣假貨,但只是數十元,不像香港幾千元也是假貨。」香港購物天堂的美譽,已被這幫害群之馬徹底摧毁了。在內地同胞的眼中,香港已由購物天堂,淪為假貨天堂。
但內地的假貨,只限於假奶粉、假雞蛋、假涼果、假食鹽……這些低檔次、低利潤的工業產品。
我們香港可不同了,香港的假貨,是假珠寶首飾、假金鑽名表,技術高超,檔次提升,利潤倍增,完全是另一個台階,內地至今還是望塵莫及,香港比內地仍有比較強的「優勢」,在這個層次上,是唯一可以安慰的。
這個「優勢」可以維持多久?我並不樂觀。香港沒有工業,造假的技術根本不是在香港進行,香港無法成為造假技術提升的基地。再者,幾千上萬元的假貨,為何在香港仍有人買,買的又多是內地同胞?因為香港還有僅餘的商譽。「香港是不賣假貨的」,在內地同胞中間,有口皆碑,腰纏萬貫的富戶,二話不說,一擲萬金,按着那全體村民付託的購物清單,問都沒有問就全部買下來。今回央視「踢爆」了這個旅遊購物的騙局,僅餘的商譽也在一夜之間消失殆盡,試問,我們還可以拿什麼來騙愈來愈精明的內地同胞?
十多二十年前,賣假表騙日本歐美遊客,時有所聞,但都只是零星隱閉地進行,今天假貨騙局系統之強,規模之大,手法之狡猾,態度之囂張,令人瞠目結舌。
雞被宰了無法再生金蛋,美譽的招牌已被打爛,最後的買家再不容易上當受騙。什麼都講究可持續發展的今天,為何騙子們沒有這個水平考慮這個問題?
明報 2007-04-14
13 April 2007
風水玄學 全民瞎猜
溫家寶總理叫曾特首「死而後已」,引發全城猜想,溫總究竟給了曾蔭權什麼任務,嚴重得要非死不可,是解決普選?是硬闖23 條?是委任新班子要顧全大局,不得有私心?還是有其他秘密議程,天機不可泄漏?
這種沒有標準答案、近乎風水玄學的瞎猜,形成了「一國兩制」的獨特景觀。地方諸侯上京領旨,皇上有什麼指示?說話的語氣如何?是熱烈還是冷淡?眉頭緊皺還是和顏悅色, 還未離京, 早已傳遍天下, 成為諸侯得寵還是失勢的憑證。各路人馬,照着自己的利益和願望,按需解讀,成為日後巴結還是疏遠、討好抑或打擊的根據。
中國五千年封建傳統帝王文化,與亞洲國際都會世界金融中心接軌,得出來的特異效果,令老外們嘆為觀止。香港回到祖國懷抱,十年過去,一切都在急速變化當中,看到今天的情景,港人早已與國家緊緊擁在一起,仍然堅持香港人心尚未回歸的觀點,不是昧着良心,就是睜着眼在說瞎話。
說本地傳媒對溫總的說話過分解讀,肆意炒作,不應苛責,這只是媒體的份內工作。君不見兩年多前胡總當着眾港官面前訓斥董建華要「查找不足」,不也是聽得港人一頭霧水嗎?不旋踵,老董不是要腳痛下台, 榮升國家領導人嗎? 當時,人人爭做事後諸葛,個個都說有迹可尋。經此一役,每次特首上京覲見,傳媒當然不敢怠慢,金精火眼,連握手多少秒,上下搖晃是否熱烈,早已發展出一套精確的計算模型,成為了一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學。
溫總叫曾蔭權「死而後已」有什麼微言大義,全民競猜,樂此不疲歷久不竭。但胡總要香港「循序漸進地推進民主」,就說得太白,相信無人可以誤解了。上世紀80 年代,即20 多年前草擬《基本法》的時候,草委們已開始討論「循序漸進」了。到90 年, 「循序漸進」正式寫進《基本法》。97 回歸, 「循序漸進」成為了政制發展的原則。
回歸10 年,胡總又再提「循序漸進」。「循序漸進」足足講了20年,香港的民主,只能寸進,唯一的期望,是長命百歲,等到看見普選的一天。
明報 2007-04-13
這種沒有標準答案、近乎風水玄學的瞎猜,形成了「一國兩制」的獨特景觀。地方諸侯上京領旨,皇上有什麼指示?說話的語氣如何?是熱烈還是冷淡?眉頭緊皺還是和顏悅色, 還未離京, 早已傳遍天下, 成為諸侯得寵還是失勢的憑證。各路人馬,照着自己的利益和願望,按需解讀,成為日後巴結還是疏遠、討好抑或打擊的根據。
中國五千年封建傳統帝王文化,與亞洲國際都會世界金融中心接軌,得出來的特異效果,令老外們嘆為觀止。香港回到祖國懷抱,十年過去,一切都在急速變化當中,看到今天的情景,港人早已與國家緊緊擁在一起,仍然堅持香港人心尚未回歸的觀點,不是昧着良心,就是睜着眼在說瞎話。
說本地傳媒對溫總的說話過分解讀,肆意炒作,不應苛責,這只是媒體的份內工作。君不見兩年多前胡總當着眾港官面前訓斥董建華要「查找不足」,不也是聽得港人一頭霧水嗎?不旋踵,老董不是要腳痛下台, 榮升國家領導人嗎? 當時,人人爭做事後諸葛,個個都說有迹可尋。經此一役,每次特首上京覲見,傳媒當然不敢怠慢,金精火眼,連握手多少秒,上下搖晃是否熱烈,早已發展出一套精確的計算模型,成為了一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學。
溫總叫曾蔭權「死而後已」有什麼微言大義,全民競猜,樂此不疲歷久不竭。但胡總要香港「循序漸進地推進民主」,就說得太白,相信無人可以誤解了。上世紀80 年代,即20 多年前草擬《基本法》的時候,草委們已開始討論「循序漸進」了。到90 年, 「循序漸進」正式寫進《基本法》。97 回歸, 「循序漸進」成為了政制發展的原則。
回歸10 年,胡總又再提「循序漸進」。「循序漸進」足足講了20年,香港的民主,只能寸進,唯一的期望,是長命百歲,等到看見普選的一天。
明報 2007-04-13
11 April 2007
什麼都是假的,除了騙子
內地一位農民,花了很多錢買來種子和肥料,辛勤幾個月,什麼也種不出來,才知道種子是假的。農民傾家蕩產,非常沮喪,買農藥一飲而盡,一了百了,怎料一點反應都沒有,原來,農藥也是假的。農民後悔一時衝動,慶幸殘命能夠保住,用僅餘的錢買了幾瓶酒慶祝一番,豈知酒喝到一半,毒發身亡,原來,酒也是假的。這個黑色笑話在網上風行,註腳是:在中國,除了騙子,全部都是假的。
這種造假國技,回歸之後,已經傳染到香港來,不幸的是,坑的,是我們內地同胞。來自哈爾濱的王先生用了8 萬元,在香港買了一隻瑞士「巴黎牌」名表,上網查看,根本沒這個牌子,專程跑到香港來更換。店員鼓其如簧之舌,游說王先生加2 萬,換兩隻更名牌的手表,王先生照辦。後來發現這隻所謂名表準確地每走24 小時慢1 小時,是假貨,憤怒的王先生再來香港一趟,興師問罪。不知店員用了什麼令人不得不信服的理由,令王先生再添2 萬,換了一隻非常名牌的鑽石手表,後來經專家鑑定,除了表芯之外, 其餘都是假的。王先生一共花了12萬,換了3 次表,竟然全部都是假貨。
王先生已經第四次到表店換表了,好在名店關了門沒做生意,否則不知王先生會否又被說服再加2、3 萬元,換一個從不為人所知的什麼世外名牌。
這種連哄帶騙強迫購物坑害同胞的旅行團,內地給它起了一個生動的名字,叫「填坑團」,挖坑的是旅行社、導遊和店舖老闆。填坑的是遊客一擲萬金白花花的銀子。這種現象和手法由來已久,行內幾乎人盡皆知,為何我們既有年花7 億的旅遊發展局、全職旅遊事務專員,又有業內規管的旅遊業議會,長久以來,竟然會聽之任之,視而不見。
曾幾何時,內地同胞連奶粉都要跑來香港買,因為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經此一役,什麼都是假的,除了騙子。全國看齊,恐怕離此不遠。
明報 2007-04-11
這種造假國技,回歸之後,已經傳染到香港來,不幸的是,坑的,是我們內地同胞。來自哈爾濱的王先生用了8 萬元,在香港買了一隻瑞士「巴黎牌」名表,上網查看,根本沒這個牌子,專程跑到香港來更換。店員鼓其如簧之舌,游說王先生加2 萬,換兩隻更名牌的手表,王先生照辦。後來發現這隻所謂名表準確地每走24 小時慢1 小時,是假貨,憤怒的王先生再來香港一趟,興師問罪。不知店員用了什麼令人不得不信服的理由,令王先生再添2 萬,換了一隻非常名牌的鑽石手表,後來經專家鑑定,除了表芯之外, 其餘都是假的。王先生一共花了12萬,換了3 次表,竟然全部都是假貨。
王先生已經第四次到表店換表了,好在名店關了門沒做生意,否則不知王先生會否又被說服再加2、3 萬元,換一個從不為人所知的什麼世外名牌。
這種連哄帶騙強迫購物坑害同胞的旅行團,內地給它起了一個生動的名字,叫「填坑團」,挖坑的是旅行社、導遊和店舖老闆。填坑的是遊客一擲萬金白花花的銀子。這種現象和手法由來已久,行內幾乎人盡皆知,為何我們既有年花7 億的旅遊發展局、全職旅遊事務專員,又有業內規管的旅遊業議會,長久以來,竟然會聽之任之,視而不見。
曾幾何時,內地同胞連奶粉都要跑來香港買,因為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經此一役,什麼都是假的,除了騙子。全國看齊,恐怕離此不遠。
明報 2007-04-11
靠揣摩上意來治國
一句「任重道遠,死而後已」,掀起全城《論語》熱,古文老師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論語.泰伯篇》究竟有多少微言大義?扮演水晶球的政治學者,更是炙手可熱,溫總寥寥數語,蘊含多大的政治玄機?親政府陣營說這是中央對曾先生的勉勵和肯定,亦有指特首不應計較個人得失,徹底解決政改問題,民主派卻擔心是要曾蔭權衝鋒陷陣,不顧生死完成廿三條立法。溫家寶總理坐着面對電視鏡頭,一字一頓說着這番話的時候,惟恐聽眾不明白,已刻意繙譯成白話。這人人會聽的白話透過現代傳訊工具,頃刻傳到這節奏急速的小島,即使我們有現代化的資訊科技,都可以在網上搜尋到曾子這番話的背景和含意,但仍是鬧得人仰馬翻,套用到香港的政治現實,十個人有二、三十種解讀方式,各有自己的邏輯道理。
這個現象,充滿了傳統中國特色。我們的各級領導人,都喜歡說一些博大精深,引經據典的話語,讓底下的人來解讀。於是中國官場,養了一幫專門揣摩上意的官僚,上面說了一番上下五千年四海皆準的道理,下面紛紛攘攘七嘴八舌,馬屁拍得夠準,解得讓上級心花怒放的,飛黃騰達升官發財。解得正中了上級領導不想說或說不出口的死穴,馬上翻臉不認人,這是你說的不是我的意思,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中國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不如說靠揣摩上意治天下來得更準確,揣摩別人的和被人揣摩的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小如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說甚麼「打扮成民主英雄」,勤政愛民如溫總理說的「死而後已」,都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讓人無法猜透的啞謎。這種承襲了五千年根深柢固帝王心術官場秘技,只要踏進中國官場,都無一倖免。
香港號稱亞洲國際都會,世界級金融中心,回歸十年,要在中國官場混下去,無法不倒退融入到中國五千年傳統醬缸之中。問題是,溫總對着我們這位在殖民地官場打滾上位四十年的醒目香港仔,說了一番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道德標準:「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獻出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位機關算盡斤斤計較的打工仔會聽得明白,揣摩得夠準確嗎?會不會又鬧出把「深層次矛盾」解讀為「經濟轉型」的笑話,智囊們固然如熱鍋上的螞蟻,旁邊的人,也會看得滿頭大汗。
蘋果日報 2007-04-11
這個現象,充滿了傳統中國特色。我們的各級領導人,都喜歡說一些博大精深,引經據典的話語,讓底下的人來解讀。於是中國官場,養了一幫專門揣摩上意的官僚,上面說了一番上下五千年四海皆準的道理,下面紛紛攘攘七嘴八舌,馬屁拍得夠準,解得讓上級心花怒放的,飛黃騰達升官發財。解得正中了上級領導不想說或說不出口的死穴,馬上翻臉不認人,這是你說的不是我的意思,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中國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不如說靠揣摩上意治天下來得更準確,揣摩別人的和被人揣摩的都各取所需,各得其所。小如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說甚麼「打扮成民主英雄」,勤政愛民如溫總理說的「死而後已」,都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讓人無法猜透的啞謎。這種承襲了五千年根深柢固帝王心術官場秘技,只要踏進中國官場,都無一倖免。
香港號稱亞洲國際都會,世界級金融中心,回歸十年,要在中國官場混下去,無法不倒退融入到中國五千年傳統醬缸之中。問題是,溫總對着我們這位在殖民地官場打滾上位四十年的醒目香港仔,說了一番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道德標準:「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獻出自己的一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位機關算盡斤斤計較的打工仔會聽得明白,揣摩得夠準確嗎?會不會又鬧出把「深層次矛盾」解讀為「經濟轉型」的笑話,智囊們固然如熱鍋上的螞蟻,旁邊的人,也會看得滿頭大汗。
蘋果日報 2007-04-11
10 April 2007
港台真正死因是什麼﹖
公共廣播檢討報告書發表後,輿論焦點集中討論香港電台的生死去留,委員大呼不公。資深傳媒人梁天偉說,只是對港台稍作着墨,傳媒就用放大鏡看港台段落,完全忽略新公共廣播公司的設計與安排,對委員不公平。
梁先生是傳媒工作的老行尊,從事新聞教育,觸覺敏銳,見解獨到,沒理由不明白有80 年歷史的港台在港人心中的地位和價值,即使寥寥數語,幾個段落,如果是山埃毒藥,分量已足以置港台於死地。委員們握着的是判官之筆,落了結論後,豈能輕輕的把自己置身事外。
梁先生又說: 「港台仍屬政府部門,架構上有好大包袱,受好多管制。但公共廣播的老闆是香港市民,不是為政府、為政黨做事。現時港台很難排除說不是為政府辦事,因為他們都是政府僱員、是公務員,有很多不方便。」
如果真的是這樣,就很容易了,讓港台整體過渡,員工由公務員轉為非公務員,不願轉職的安排融入其他政府部門,例如新聞處等,不都是可以解決了嗎?如此簡單,為何描繪得比登天還難?
梁先生強調港台員工都是公務員,是政府僱員, 「很難排除說不是為政府辦事」,如果這是港台非死不可的理由,那就令人感到很奇怪了。
若讀者翻開左派報紙的大批判文章,有興趣一聽左派紅人對港台的言論,港台「罄竹難書」的「罪行」,是「反對特區政府」,是「反對派的陣地」。究竟港台的死因,是「太親政府」還是「太反政府」,是「為政府辦事」還是「成為反對派的陣地」?聽來使人暈頭轉向,如墮五里霧中。
其實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要你非死不可,就可以隨便安個罪名給你。反正目的只有一個:新的公共廣播從零開始,一張白紙,就可以徹底消除港台幾十年累積起來的作用和影響力。
究竟港台的真正死因為何?恐怕要開死因庭研究,尋求一個清楚的說法。問題是,一家有近80 年歷史的傳媒機構,是否可以隨隨便便呼之則來揮之則去,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還要問問廣大市民的意見。
明報 2007-04-10
梁先生是傳媒工作的老行尊,從事新聞教育,觸覺敏銳,見解獨到,沒理由不明白有80 年歷史的港台在港人心中的地位和價值,即使寥寥數語,幾個段落,如果是山埃毒藥,分量已足以置港台於死地。委員們握着的是判官之筆,落了結論後,豈能輕輕的把自己置身事外。
梁先生又說: 「港台仍屬政府部門,架構上有好大包袱,受好多管制。但公共廣播的老闆是香港市民,不是為政府、為政黨做事。現時港台很難排除說不是為政府辦事,因為他們都是政府僱員、是公務員,有很多不方便。」
如果真的是這樣,就很容易了,讓港台整體過渡,員工由公務員轉為非公務員,不願轉職的安排融入其他政府部門,例如新聞處等,不都是可以解決了嗎?如此簡單,為何描繪得比登天還難?
梁先生強調港台員工都是公務員,是政府僱員, 「很難排除說不是為政府辦事」,如果這是港台非死不可的理由,那就令人感到很奇怪了。
若讀者翻開左派報紙的大批判文章,有興趣一聽左派紅人對港台的言論,港台「罄竹難書」的「罪行」,是「反對特區政府」,是「反對派的陣地」。究竟港台的死因,是「太親政府」還是「太反政府」,是「為政府辦事」還是「成為反對派的陣地」?聽來使人暈頭轉向,如墮五里霧中。
其實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要你非死不可,就可以隨便安個罪名給你。反正目的只有一個:新的公共廣播從零開始,一張白紙,就可以徹底消除港台幾十年累積起來的作用和影響力。
究竟港台的真正死因為何?恐怕要開死因庭研究,尋求一個清楚的說法。問題是,一家有近80 年歷史的傳媒機構,是否可以隨隨便便呼之則來揮之則去,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還要問問廣大市民的意見。
明報 2007-04-10
08 April 2007
動起來‧救港台
或許吉叔黃應士他們萬萬沒有想到,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報告發表之後,人們的焦點,都集中在香港電台的生死去留,而對新的公共廣播機構,如何組成和運作,完全不屑一顧。
或許吉叔黃應士他們仍然是憤憤不平,報告書對港台的前途未下結論,港台的命運,只能由政府決定,與委員會無關,為何輿論和公眾,對委員會如此不留情面,大加撻伐?用吉叔的口脗說:究竟關我乜事?
說來奇怪,委員會成員,大部分是資深傳媒人,加起來都有幾百歲,如此豐富的閱歷,沒理由不明白港台在香港市民心中的地位。雖然報告並沒有對港台的前途訂下明確的結論,但行文邏輯,卻早已把港台判了死刑。一間有八十年歷史的香港電台活生生被扼殺,一個廣受歡迎的公營廣播機構突然人間蒸發,你期望港人會如斯冷漠,一點反應都沒有嗎?
一場「動起來,救港台」行動,正在全社會慢慢燃燒。有團體發起「我撑港台運動」,串連多個非政府組織作出支持與聲援,突顯港台長期以來,為弱勢發聲的角色。有學者建立「救救港台」網站,口號是「救港台‧救香港」,邀請各界發言,讓保留港台的聲音,在虛擬領域中無遠弗屆地傳揚。文化人也在發動,豪言壯語:西九也能推倒重來,不信不能把港台留住。
各路人馬正在匯集,形式一股公民社會的強大力量,運動的主旨,不是為了港台員工的職業保障。這場公民運動,與香港的核心價值緊扣:言論自由、編輯獨立、多元價值、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敢在權力和商業利益面前說真話……長期以來,香港電台就是代表着這種價值,這場運動,就是為了捍衛這個核心價值而來。
港台明年就八十大壽,不少經典節目,陪伴着港人成長,朱培慶說港台是港人的集體回憶。朱處長,港台的存在價值,又豈止集體回憶咁簡單,港台管理層應該敢於大聲疾呼:留住港台,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
明報 2007-04-08
或許吉叔黃應士他們仍然是憤憤不平,報告書對港台的前途未下結論,港台的命運,只能由政府決定,與委員會無關,為何輿論和公眾,對委員會如此不留情面,大加撻伐?用吉叔的口脗說:究竟關我乜事?
說來奇怪,委員會成員,大部分是資深傳媒人,加起來都有幾百歲,如此豐富的閱歷,沒理由不明白港台在香港市民心中的地位。雖然報告並沒有對港台的前途訂下明確的結論,但行文邏輯,卻早已把港台判了死刑。一間有八十年歷史的香港電台活生生被扼殺,一個廣受歡迎的公營廣播機構突然人間蒸發,你期望港人會如斯冷漠,一點反應都沒有嗎?
一場「動起來,救港台」行動,正在全社會慢慢燃燒。有團體發起「我撑港台運動」,串連多個非政府組織作出支持與聲援,突顯港台長期以來,為弱勢發聲的角色。有學者建立「救救港台」網站,口號是「救港台‧救香港」,邀請各界發言,讓保留港台的聲音,在虛擬領域中無遠弗屆地傳揚。文化人也在發動,豪言壯語:西九也能推倒重來,不信不能把港台留住。
各路人馬正在匯集,形式一股公民社會的強大力量,運動的主旨,不是為了港台員工的職業保障。這場公民運動,與香港的核心價值緊扣:言論自由、編輯獨立、多元價值、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敢在權力和商業利益面前說真話……長期以來,香港電台就是代表着這種價值,這場運動,就是為了捍衛這個核心價值而來。
港台明年就八十大壽,不少經典節目,陪伴着港人成長,朱培慶說港台是港人的集體回憶。朱處長,港台的存在價值,又豈止集體回憶咁簡單,港台管理層應該敢於大聲疾呼:留住港台,捍衛香港的核心價值!
明報 2007-04-08
05 April 2007
當繁榮遇上了安定
大學讀書,趕上國粹派尾班車,學運老鬼教唱愛國歌曲。「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歌唱祖國》,輕快中帶着激昂。「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是美麗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我的祖國》,溫婉裏藏着熱情。唱着唱着,一股愛國熱情,從內心深處,迸射而出。
從來抗拒八股的政治宣傳,但卻又不得不佩服諸如《歌唱祖國》、《我的祖國》這類歌唱所產生的作用。旋律優美,但不容易上口,歌詞雖屬宣傳之作,但聽得出發自肺腑內心,是真情而非假意,與時下一般流行曲相比,功力不知強多少倍。
共產黨取得政權初期,社會比較單純,愛國宣傳歌曲或許會起到明顯的作用,但在人欲橫流、唯財是用的今天,作用幾乎等於零,愛國歌曲也早已成為絕響。
但內地已棄用的把戲,我們香港卻樂此不疲。回歸十年,特區政府耗費千萬公帑,舉辦慶典,還特邀香港金牌作曲家填詞人,為回歸盛事,譜上特區成立十周年紀念主題曲《始終有你》,希望憑着音樂的力量,激發七百萬港人對回歸的感情。
本來對這類政治宣傳不抱太大期望,但看了新聞報道,再看網上版本,嚇了一跳,經驗無數的填詞人,竟然填出如此令人失望的效果,可見政治宣傳之難,根本不是我們這幫香港仔的專長。
文明、精英、長城、血脈、繁榮、安定、和諧、紫荊……要用的key words,統統落齊了,但這一大串宣傳詞彙要全部用來入譜填詞,其難度之高,沒有多少人可勝任,於是,這首《始終有你》就用了以下罕見的「佳句」:
東方跟西方的文明╱邂逅了衝勁╱繁榮這裏遇上安定
獅子山觸得到長城╱血脈裏感應╱和諧靠你賦與生命
這首配合政治主旋律的宣傳歌,回歸十年將會鋪天蓋地,撲面而來,但如此政治宣傳,能在港人心中產生丁點作用嗎?
2007-04-05
從來抗拒八股的政治宣傳,但卻又不得不佩服諸如《歌唱祖國》、《我的祖國》這類歌唱所產生的作用。旋律優美,但不容易上口,歌詞雖屬宣傳之作,但聽得出發自肺腑內心,是真情而非假意,與時下一般流行曲相比,功力不知強多少倍。
共產黨取得政權初期,社會比較單純,愛國宣傳歌曲或許會起到明顯的作用,但在人欲橫流、唯財是用的今天,作用幾乎等於零,愛國歌曲也早已成為絕響。
但內地已棄用的把戲,我們香港卻樂此不疲。回歸十年,特區政府耗費千萬公帑,舉辦慶典,還特邀香港金牌作曲家填詞人,為回歸盛事,譜上特區成立十周年紀念主題曲《始終有你》,希望憑着音樂的力量,激發七百萬港人對回歸的感情。
本來對這類政治宣傳不抱太大期望,但看了新聞報道,再看網上版本,嚇了一跳,經驗無數的填詞人,竟然填出如此令人失望的效果,可見政治宣傳之難,根本不是我們這幫香港仔的專長。
文明、精英、長城、血脈、繁榮、安定、和諧、紫荊……要用的key words,統統落齊了,但這一大串宣傳詞彙要全部用來入譜填詞,其難度之高,沒有多少人可勝任,於是,這首《始終有你》就用了以下罕見的「佳句」:
東方跟西方的文明╱邂逅了衝勁╱繁榮這裏遇上安定
獅子山觸得到長城╱血脈裏感應╱和諧靠你賦與生命
這首配合政治主旋律的宣傳歌,回歸十年將會鋪天蓋地,撲面而來,但如此政治宣傳,能在港人心中產生丁點作用嗎?
2007-04-05
04 April 2007
救港台 靠民意
坊間流行一種說法,日前發表的《香港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報告》,有關香港電台能否過渡到新廣播機構,直至今年一月份,隻字都沒提及。但在曾蔭權當選後才正式發表的報告書,突然把港台轉型的大門嚴嚴關死,港台不能過渡到新的公共廣播公司,頻道和功能也逐步被蠶食鯨吞,港台除了併入新聞處,擔當政府喉舌之外,剩下的,只有死路一條。
這種說法相當可信。從曾經與檢討委員會成員正式或非正式接觸的各路人馬得來的消息,都沒有任何要消滅港台,不讓港台過渡的丁點印象,剛剛相反,公共廣播機構不少安排,都是參照目前港台的運作而設的,財政支出部份,更以港台作為藍本。報告書出籠,在事前無任何迹象下,港台突然被判死刑,無法不令人懷疑,有看不見的手在幕後運作,非要把港台置之死地不可。
檢討委員會諸公三番四次強調無權決定港台的命運,卻又把港台的死亡證白紙黑字寫在報告書內,這種前後矛盾的說詞,經不起推敲,其間一定發生了外界仍未得知的事情。委員會成員矢口否認處死港台,就像審判耶穌的總督彼拉多,當眾洗手,把自己置身事外。但用水就可以洗淨手上的罪咎嗎?
港台為何罪當致死?是因為「養不熟」,「咬餵他的手」,「你罵娘,我付鈔」,非得要除之而後快。這種把公營廣播機構當做宣傳機器,當成園子裏豢養的一條狗,要聽教聽話,叫咬誰就咬誰,這種觀念是何等落後。或者有人會說,新的公共廣播機構不也是編輯獨立自主的嗎?如果要殺港台,為何又要多養一條會咬主人的狗?
傳媒機構的歷史傳統,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港台已經八十年了,新機構可以繼承這種敢於得罪掌權者,堅持編輯自主的文化嗎?回歸十年,差不多所有媒體都自我審查,接受招安,一個全新的媒體成立,處處見到權力的影子,要操控,不是更容易嗎?如果當局決心要拔掉港台這眼中釘,是很難阻止的,唯一可寄望的,只有民意。只有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意運動,才可阻止當權者的任意妄為。
蘋果日報 2007-04-04
這種說法相當可信。從曾經與檢討委員會成員正式或非正式接觸的各路人馬得來的消息,都沒有任何要消滅港台,不讓港台過渡的丁點印象,剛剛相反,公共廣播機構不少安排,都是參照目前港台的運作而設的,財政支出部份,更以港台作為藍本。報告書出籠,在事前無任何迹象下,港台突然被判死刑,無法不令人懷疑,有看不見的手在幕後運作,非要把港台置之死地不可。
檢討委員會諸公三番四次強調無權決定港台的命運,卻又把港台的死亡證白紙黑字寫在報告書內,這種前後矛盾的說詞,經不起推敲,其間一定發生了外界仍未得知的事情。委員會成員矢口否認處死港台,就像審判耶穌的總督彼拉多,當眾洗手,把自己置身事外。但用水就可以洗淨手上的罪咎嗎?
港台為何罪當致死?是因為「養不熟」,「咬餵他的手」,「你罵娘,我付鈔」,非得要除之而後快。這種把公營廣播機構當做宣傳機器,當成園子裏豢養的一條狗,要聽教聽話,叫咬誰就咬誰,這種觀念是何等落後。或者有人會說,新的公共廣播機構不也是編輯獨立自主的嗎?如果要殺港台,為何又要多養一條會咬主人的狗?
傳媒機構的歷史傳統,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的,港台已經八十年了,新機構可以繼承這種敢於得罪掌權者,堅持編輯自主的文化嗎?回歸十年,差不多所有媒體都自我審查,接受招安,一個全新的媒體成立,處處見到權力的影子,要操控,不是更容易嗎?如果當局決心要拔掉港台這眼中釘,是很難阻止的,唯一可寄望的,只有民意。只有一場聲勢浩大的民意運動,才可阻止當權者的任意妄為。
蘋果日報 2007-04-04
03 April 2007
請拿出勇氣面對真正民意
前政務司長陳方安生雖然被人形容為喋喋不休的過氣高官,民望和影響力也大不如前,但無論京官港官,對陳太還是忌憚三分,還要嚴陣以待。原因不說自明,以陳方安生的官場經驗,對港府官僚的三招兩式, 瞭若指掌, 被迫出招,狠準精確,一針見血。
上星期陳太會見傳媒人,大談政制改革,對官員冷待其政制方案,仍然忿忿不平。但話鋒一轉,焦點突然集中在如何蒐集港人對政制方案的民意。
曾蔭權的政制方案五部曲是:先出綠皮書,提出3 個政制方案,再糅合成一個「雜種」終極方案,然後徵詢民意,只要有六成民意支持,立法會理所當然就要接納,最後提交中央批准。
綠皮書3 個方案怎樣制訂?背後理念為何?根據什麼原則變成一個?固然是陳方安生關注的問題,但陳太更重視的,是如何得出六成民意?為了說明問題的嚴重性,陳太更「踢爆」1987 年殖民政府就「八八直選」的民意把戲,直指官員在背後操控。當年民意匯集專員是今天曾蔭權競選辦許雄, 民意匯集的結果,是港人對「八八直選」眾說紛紜,沒有共識,因此無法推行。
這種民意把戲的關鍵是如何操控民調的結果,再在蒐集意見方面做手腳,數以十萬簽名當成是一個,數以萬份式樣相同的信件當成是一份,民意反對「八八直選」的結論便輕而易舉的得出來。這種把戲回歸後也曾重演,23 條立法,特區政府也用同樣的手法徵詢民意,技窮拙劣,掩耳盜鈴,結果釀成50 萬人上街的政治大災難。
六成民意支持的結論如何得出,最簡單直接的辦法莫過於全民投票,年底區議會選舉是最好時機。若擔心得罪阿爺,政治敏感,可以設立一個獨立的民意審核機關,委任有公信力的退休法官擔任主持,由多所大學組成民意調查工作小組,聯手徵詢真正民意的傾向。
2005 年,政府推出政改方案,多番強調得到民意支持,但問到數據何來,卻語焉不詳,欲言又止。港人不想再見這種把戲,既然曾先生信誓旦旦說民意對政制發展有決定性作用,請拿出勇氣面對真正民意。
明報 2007-04-03
上星期陳太會見傳媒人,大談政制改革,對官員冷待其政制方案,仍然忿忿不平。但話鋒一轉,焦點突然集中在如何蒐集港人對政制方案的民意。
曾蔭權的政制方案五部曲是:先出綠皮書,提出3 個政制方案,再糅合成一個「雜種」終極方案,然後徵詢民意,只要有六成民意支持,立法會理所當然就要接納,最後提交中央批准。
綠皮書3 個方案怎樣制訂?背後理念為何?根據什麼原則變成一個?固然是陳方安生關注的問題,但陳太更重視的,是如何得出六成民意?為了說明問題的嚴重性,陳太更「踢爆」1987 年殖民政府就「八八直選」的民意把戲,直指官員在背後操控。當年民意匯集專員是今天曾蔭權競選辦許雄, 民意匯集的結果,是港人對「八八直選」眾說紛紜,沒有共識,因此無法推行。
這種民意把戲的關鍵是如何操控民調的結果,再在蒐集意見方面做手腳,數以十萬簽名當成是一個,數以萬份式樣相同的信件當成是一份,民意反對「八八直選」的結論便輕而易舉的得出來。這種把戲回歸後也曾重演,23 條立法,特區政府也用同樣的手法徵詢民意,技窮拙劣,掩耳盜鈴,結果釀成50 萬人上街的政治大災難。
六成民意支持的結論如何得出,最簡單直接的辦法莫過於全民投票,年底區議會選舉是最好時機。若擔心得罪阿爺,政治敏感,可以設立一個獨立的民意審核機關,委任有公信力的退休法官擔任主持,由多所大學組成民意調查工作小組,聯手徵詢真正民意的傾向。
2005 年,政府推出政改方案,多番強調得到民意支持,但問到數據何來,卻語焉不詳,欲言又止。港人不想再見這種把戲,既然曾先生信誓旦旦說民意對政制發展有決定性作用,請拿出勇氣面對真正民意。
明報 2007-04-03
02 April 2007
花牌‧賀電
新店開張,環頭燒臘還是環尾士多,都有大量花牌表示祝賀。「生意興隆‧ 強記肉檔敬賀」。「大展鴻圖‧森記藥房致意」。禮多人不怪,生意伙伴,親朋老友,花牌堆滿店門,店主交遊廣闊,實力雄厚,烘托着新店開張的熱鬧氣氛,街坊經過也會駐足細看,廣收宣傳之效。
長官三高當選,賀電如雪片飛來。恭賀不單要說得出,更要讓人看得見,非要在報上刊發不可。道理也與新店開張花牌到賀有點相似,是要營造一種普天同慶的熱烈氣氛,花牌太多,花多眼亂,誰個禮數周到,恐連老闆也未必清楚。報紙全版廣告,甚至整疊都是賀辭,儼然一本恭賀長官高票連任的特刊,日理萬機的長官當然無暇細看,一般讀者,眼見內容乏味枯燥,恐怕連揭開瞧瞧也沒有動機。那麼,除了恭賀的有關單位有興趣翻看廣告放在第幾版,名字擺得是否顯眼之外,究竟這些廣告是登給誰看,又希望達到什麼效果呢?
恭賀廣告分為幾大類,有個人的,有公司的,有團體的,有組織的。例牌賀辭,必然是熱烈祝賀長官當選。明白政治敏感和程序的,因為中央還未正式任命,只會克制地祝賀他當選為長官候任人,有些卻當中央的實質任命冇到,直接了當恭賀他勝選長官,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政治錯誤。
然後是密密麻麻的一大堆人名。細心研究,你會發現,不管是來自社團商會,還是公司財團,抑或委員代表,翻來覆去,都是同一幫人,公司老闆也是商會會長,然後是社團成員,再來一個什麼委員代表,同一堆名字,重複出現在四五個廣告裏。,要研究香港的政經權力,這大堆達官貴人的名字,極具參考價值。
再仔細觀察,刊登祝賀廣告的,絕大部分都是長官的選民,候選長官也曾經放下身段親訪拜票。今回選民具名在廣告現身,是要回饋長官,還是要一表「投白票不是我」的清白?
2007-04-02
長官三高當選,賀電如雪片飛來。恭賀不單要說得出,更要讓人看得見,非要在報上刊發不可。道理也與新店開張花牌到賀有點相似,是要營造一種普天同慶的熱烈氣氛,花牌太多,花多眼亂,誰個禮數周到,恐連老闆也未必清楚。報紙全版廣告,甚至整疊都是賀辭,儼然一本恭賀長官高票連任的特刊,日理萬機的長官當然無暇細看,一般讀者,眼見內容乏味枯燥,恐怕連揭開瞧瞧也沒有動機。那麼,除了恭賀的有關單位有興趣翻看廣告放在第幾版,名字擺得是否顯眼之外,究竟這些廣告是登給誰看,又希望達到什麼效果呢?
恭賀廣告分為幾大類,有個人的,有公司的,有團體的,有組織的。例牌賀辭,必然是熱烈祝賀長官當選。明白政治敏感和程序的,因為中央還未正式任命,只會克制地祝賀他當選為長官候任人,有些卻當中央的實質任命冇到,直接了當恭賀他勝選長官,犯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政治錯誤。
然後是密密麻麻的一大堆人名。細心研究,你會發現,不管是來自社團商會,還是公司財團,抑或委員代表,翻來覆去,都是同一幫人,公司老闆也是商會會長,然後是社團成員,再來一個什麼委員代表,同一堆名字,重複出現在四五個廣告裏。,要研究香港的政經權力,這大堆達官貴人的名字,極具參考價值。
再仔細觀察,刊登祝賀廣告的,絕大部分都是長官的選民,候選長官也曾經放下身段親訪拜票。今回選民具名在廣告現身,是要回饋長官,還是要一表「投白票不是我」的清白?
2007-04-02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