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有一位「愚婦」,她沒有移山,十多二十年前,一石一土,一磚一泥,搶修那具歷史價值的防波提大壆,惹來譏諷和白眼,她,就是黃惠琼。我在電視看到她的專題報道,心中也不無疑問,究竟她是什麼人,在香港這個現實的社會,竟然還有這種人存在?
以後,陸續聽到她的消息。為保存大澳文化歷史,千辛萬苦頂住壓力,建立了大澳文化工作室。因為官府粗暴沒收在工作室展出的鯨魚骨,鬧出風波,經各方援手,終於取回。政府用破壞原有濕地的方法來建立補償濕地,她提出反對。在濕地附近興建避風塘大壆,遮蔽大澳的日落美景,她提出質疑……她奔走呼號,用盡一切建制內外的辦法,最終都失敗而回。
保育大澳的自然景觀文物文化,黃惠琼忘我投入,身體力行。如果說,近年風起雲湧的保衛天星皇后,守護市集傳統,參與設計規劃,是真正本土運動的開始,黃惠琼十多年前在大澳展開的保育抗爭,是更早的本土運動,只因為限於大澳,沒有那麼轟烈矚目,不引起外界太多注視而已。黃惠琼的文化工作室,展現了大澳漁村生活的側影。例如舊時的捕魚工具、炊具碗筷等等,還有一架有相當歷史的木造手製兒童學行車,非常有趣。工作室當然不能和博物館相比,展品的鋪排說明也有點粗糙,但處處都顯出黃惠琼和一群熱心的大澳居民的努力付出,令人感動。
工作室不收門券,也沒有恆常的經費來源,財政非常緊絀,只能靠售賣明信片幫補。明信片都是昔日大澳漁村的生活片段,由攝影名家拍攝,值得買來留念。
我還買了一本黃惠琼寫的《澳水靈山》,介紹大澳的十大值得欣賞的生態環境,記述都市發展和大澳生態的變遷,最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水上人「鹹水歌」的傳統和來由, 「鹹水歌」多在婚嫁時唱,唱的都是對艱苦生活的嘆息對未來幸福的憧憬。如果只看文字還嫌不夠,可以看看由黃惠琼拍的DVD 片段,由大澳長者憑記憶親自演繹,原汁原味,是研究水上人文化的絕佳題材。
黃惠琼力量單薄,缺乏資源,無怨無悔,單槍匹馬堅持了二十多年,能不令人敬佩嗎?可幸的是,保育抗爭,全港的黃惠琼已經愈來愈多。
明報 2007-09-05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大澳.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大澳. Show all posts
02 September 2007
紅樹林
大澳有甚麼產品馳名中外?人們如數家珍:地道的咸魚,惹味的蝦糕,滋補的花膠和清香的茶果,都是到大澳必買的手信。大街那股海產的氣味,對好吃的港人有特殊吸引力。
但不少人都忽略了大澳另一種特產----紅樹林。紅樹林雖不是大澳獨有,是咸淡水濕地的特別樹種,米埔、濕地公園都有它們的影蹤,但大澳的紅樹特別惹人喜愛,因為它們就是居民生活的一部份。
小小的大澳,紅樹林的面積多達60公頃,舉目四望,幾乎到處都是,當中還有不少珍貴品種。紅樹林有「海岸守護神」的美譽,生長在岸邊泥灘,根部抓緊濕地。在外國,有些品種長至幾層樓高,海嘯巨浪襲來,衝力得以卸減,岸上居民可藉這守護神的庇蔭,逃過一劫,財產生命,得以保存。香港生長的紅樹,一般較矮,但亦有很好的防波作用,只要把漁船駛到紅樹林附近,就可減低海浪的衝擊。
由紅樹林造就的特殊環境,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水筆仔、招潮蟹、彈塗魚、大小白鷺,都是大澳居民的童年記憶。
為了補償新機場興建時的破壞,有專家相中大澳昔日由鹽田和魚塘自然發展而成的濕地,要擴而大之,建造人工濕地。當地部份鄉民堅持在旁邊興建避風塘作為交換條件。於是,一項三億元的生態大破壞工程,在03年4月全面展開。由人工大堤圍成的避風塘,使用率極低,也徹底破壞了大澳日落的美景。最可憐的是人工濕地,紅樹苖每棵十元,共植了8萬棵,親眼所見,現在已所剩無幾,不少已枯成殘枝,半死不活,公家的自汗錢,名乎其實掉入咸水海。
災難還不只於此。當局正計劃將一塊紅樹林旁邊的土地,批給一個與政府關係密切的志願機構,蓋建幾層樓高的生態考察青年營舍,獨家給此機構使用。試想想,青年人集體活動,喧嘩嘈雜,口號震天,營舍離濕地這麼近,覓食的鳥兒,肯定嚇得魂不附體,再也不敢飛回來。生態考察變成生態破壞,在不少落後的國家和地區都不斷出現,我們為何不汲取教訓,又要在大澳重覆再犯?
人人口講環保,表態保育紅樹,但卻以為紅樹資源取之不竭,個個伸手要拿,令大澳的紅樹林生態,又一次陷入危機。
2007-09-02
但不少人都忽略了大澳另一種特產----紅樹林。紅樹林雖不是大澳獨有,是咸淡水濕地的特別樹種,米埔、濕地公園都有它們的影蹤,但大澳的紅樹特別惹人喜愛,因為它們就是居民生活的一部份。
小小的大澳,紅樹林的面積多達60公頃,舉目四望,幾乎到處都是,當中還有不少珍貴品種。紅樹林有「海岸守護神」的美譽,生長在岸邊泥灘,根部抓緊濕地。在外國,有些品種長至幾層樓高,海嘯巨浪襲來,衝力得以卸減,岸上居民可藉這守護神的庇蔭,逃過一劫,財產生命,得以保存。香港生長的紅樹,一般較矮,但亦有很好的防波作用,只要把漁船駛到紅樹林附近,就可減低海浪的衝擊。
由紅樹林造就的特殊環境,形成一個良性的生態循環,水筆仔、招潮蟹、彈塗魚、大小白鷺,都是大澳居民的童年記憶。
為了補償新機場興建時的破壞,有專家相中大澳昔日由鹽田和魚塘自然發展而成的濕地,要擴而大之,建造人工濕地。當地部份鄉民堅持在旁邊興建避風塘作為交換條件。於是,一項三億元的生態大破壞工程,在03年4月全面展開。由人工大堤圍成的避風塘,使用率極低,也徹底破壞了大澳日落的美景。最可憐的是人工濕地,紅樹苖每棵十元,共植了8萬棵,親眼所見,現在已所剩無幾,不少已枯成殘枝,半死不活,公家的自汗錢,名乎其實掉入咸水海。
災難還不只於此。當局正計劃將一塊紅樹林旁邊的土地,批給一個與政府關係密切的志願機構,蓋建幾層樓高的生態考察青年營舍,獨家給此機構使用。試想想,青年人集體活動,喧嘩嘈雜,口號震天,營舍離濕地這麼近,覓食的鳥兒,肯定嚇得魂不附體,再也不敢飛回來。生態考察變成生態破壞,在不少落後的國家和地區都不斷出現,我們為何不汲取教訓,又要在大澳重覆再犯?
人人口講環保,表態保育紅樹,但卻以為紅樹資源取之不竭,個個伸手要拿,令大澳的紅樹林生態,又一次陷入危機。
2007-09-02
30 August 2007
口述歷史
大澳居民馮伯是我們的導賞員,今年七十多歲,退休漁民,我問他,既然早已不打魚了,兒女也沒有繼承父業,都搬到市區去了,兩老為何還要堅持住在棚屋?
不善辭令的馮伯沒談太多,只說: 「我哋一家大細返嚟,廿幾三十人,有邊間公屋可以住得落?有邊間好似我哋棚屋咁大咁通爽㗎?」沒有大道理,也不需要什麼保育文化傳統的大理論,習慣、親情、生活、環境已經說明一切。多謝馮伯他們的堅持,大澳水鄉的原貌,才能得以保存。
與馮伯初見面,他再三強調自己沒讀過書,不識字,所講的全憑記憶,有親歷的,也有代代相傳。這樣的原始記憶,耳聞目睹,比文人學者生花妙筆的記述,還要精準真確。
颱風過後,整天下着綿密的大雨,由馮伯帶路,撑着傘,一家大小穿街過巷,來到了棚屋群。我們通過那座有三十年歷史的新基大橋,馮伯娓娓道來,當年居民如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早上上工,晚上回來,落手落腳,橋的一柱一木,全是居民的心機和血汗,沒花費公家的一分一毫。原來按照慣例,鄉郊修橋起路,雖由居民負擔,官府也會資助若干包水泥,但幾經交涉,卻不得要領,居民唯有自食其力。
當年因棚屋門牌號數不清,郵件經常錯誤派遞,馮伯說,居民常常逾期繳交電費,自己給截電也有好幾次。後來經志願團體協助,才能正常收信。馮伯這類口述歷史,是大澳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得趕快有人記錄下來,整理成民間縣誌,才不至失傳。不然,十年八載之後,就會剝落丟失。
棚屋居民的鄰舍關係特好,除了因為水上人家同聲同氣分外親切,也與棚屋的設計有關。例如像露台的棚頭,是作息工作,也是吃飯聊天的地方,坐在那裏,相隔很遠,鄰居也可相見招呼。即使人在屋內,因窗子開得特別大,在外面走過,也可以寒暄問好,比多層住宅的「透明度」要高得多,左鄰右里,自然格外密切。
2007-08-30
不善辭令的馮伯沒談太多,只說: 「我哋一家大細返嚟,廿幾三十人,有邊間公屋可以住得落?有邊間好似我哋棚屋咁大咁通爽㗎?」沒有大道理,也不需要什麼保育文化傳統的大理論,習慣、親情、生活、環境已經說明一切。多謝馮伯他們的堅持,大澳水鄉的原貌,才能得以保存。
與馮伯初見面,他再三強調自己沒讀過書,不識字,所講的全憑記憶,有親歷的,也有代代相傳。這樣的原始記憶,耳聞目睹,比文人學者生花妙筆的記述,還要精準真確。
颱風過後,整天下着綿密的大雨,由馮伯帶路,撑着傘,一家大小穿街過巷,來到了棚屋群。我們通過那座有三十年歷史的新基大橋,馮伯娓娓道來,當年居民如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早上上工,晚上回來,落手落腳,橋的一柱一木,全是居民的心機和血汗,沒花費公家的一分一毫。原來按照慣例,鄉郊修橋起路,雖由居民負擔,官府也會資助若干包水泥,但幾經交涉,卻不得要領,居民唯有自食其力。
當年因棚屋門牌號數不清,郵件經常錯誤派遞,馮伯說,居民常常逾期繳交電費,自己給截電也有好幾次。後來經志願團體協助,才能正常收信。馮伯這類口述歷史,是大澳發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得趕快有人記錄下來,整理成民間縣誌,才不至失傳。不然,十年八載之後,就會剝落丟失。
棚屋居民的鄰舍關係特好,除了因為水上人家同聲同氣分外親切,也與棚屋的設計有關。例如像露台的棚頭,是作息工作,也是吃飯聊天的地方,坐在那裏,相隔很遠,鄰居也可相見招呼。即使人在屋內,因窗子開得特別大,在外面走過,也可以寒暄問好,比多層住宅的「透明度」要高得多,左鄰右里,自然格外密切。
2007-08-30
27 August 2007
夢裏不知身是客
是凌晨三點還是四點,剛剛睡着,突然被一陣陣水聲吵醒。不是廁所水箱的聲音,也不是有什麼人扭開浴室的水龍頭。那水聲,綿延不絕,去了又來。那水聲,不是來自哪個房間,也不是來自窗外,好像是從牀底下傳來。
還在前線跑採訪的時候,離港工作,午夜夢迴,常有不知身在何方的驚恐,夢裏不知身是客。今次也不例外,定了神,用力想想,問自己,究竟人在哪裏?
我睡的不是牀,準確點說,只是擺在地板上的牀褥。那水聲,來自地板下。那水聲,不是水聲,是潮水拍岸的聲音,潮漲,海水在地板下面流過,有節奏地敲打着淺岸。我睡的房子,地板其實動也不動,但每當潮漲潮退,總是有種在船上盪來盪去的感覺。
周末,幾個家庭大大小小到大澳棚屋,住了一個晚上,可能是白天走得太累,睡不穩,夜半醒來,那熟悉的身在異鄉的感覺,又再襲來。
後來才知道,大澳的漁民們,約在兩百多年前,已經開始建造棚屋。起初,他們把漁船用石頭固定在淺岸水邊,安頓一家老少。
再過一段時間,漁民用簡陋的材料,像葵葉、木板、鐵皮,蓋搭成一家半圓屋頂的房子。把石柱打入海牀,一種名叫坤甸的木樁,插進石柱,整個棚屋,就固定在石柱木樁之上。一名大澳漁民說,坤甸產自東南亞,在乾燥的時候容易爆裂,放在水中,可以幾十年不變。
後來,棚屋發展出第二期第三期,上下兩層,有水有電,涼風颯颯,通爽舒適。漁船就停在棚屋後門的水中,漁網等用具就放到他們稱作棚頭的露台。棚屋的設計,與漁民的日常作息生活,緊密配合。
棚頭用途廣泛,除了擺放漁具,乘涼聊天,曬被晾衫外,曬鹹魚,做蝦糕等這些大澳特產,都可以在棚頭製作。
二○○○年的一場大火,引發了一場棚屋存廢的爭論,當局也蓋了幾幢與大澳景觀絕不協調的公屋,鼓勵居民上樓。住過棚屋,你就會知道他們為何不為所動。
明報 2007-08-27
還在前線跑採訪的時候,離港工作,午夜夢迴,常有不知身在何方的驚恐,夢裏不知身是客。今次也不例外,定了神,用力想想,問自己,究竟人在哪裏?
我睡的不是牀,準確點說,只是擺在地板上的牀褥。那水聲,來自地板下。那水聲,不是水聲,是潮水拍岸的聲音,潮漲,海水在地板下面流過,有節奏地敲打着淺岸。我睡的房子,地板其實動也不動,但每當潮漲潮退,總是有種在船上盪來盪去的感覺。
周末,幾個家庭大大小小到大澳棚屋,住了一個晚上,可能是白天走得太累,睡不穩,夜半醒來,那熟悉的身在異鄉的感覺,又再襲來。
後來才知道,大澳的漁民們,約在兩百多年前,已經開始建造棚屋。起初,他們把漁船用石頭固定在淺岸水邊,安頓一家老少。
再過一段時間,漁民用簡陋的材料,像葵葉、木板、鐵皮,蓋搭成一家半圓屋頂的房子。把石柱打入海牀,一種名叫坤甸的木樁,插進石柱,整個棚屋,就固定在石柱木樁之上。一名大澳漁民說,坤甸產自東南亞,在乾燥的時候容易爆裂,放在水中,可以幾十年不變。
後來,棚屋發展出第二期第三期,上下兩層,有水有電,涼風颯颯,通爽舒適。漁船就停在棚屋後門的水中,漁網等用具就放到他們稱作棚頭的露台。棚屋的設計,與漁民的日常作息生活,緊密配合。
棚頭用途廣泛,除了擺放漁具,乘涼聊天,曬被晾衫外,曬鹹魚,做蝦糕等這些大澳特產,都可以在棚頭製作。
二○○○年的一場大火,引發了一場棚屋存廢的爭論,當局也蓋了幾幢與大澳景觀絕不協調的公屋,鼓勵居民上樓。住過棚屋,你就會知道他們為何不為所動。
明報 2007-08-27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