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December 2007

性教育基準試

很多年前聽過這樣的一個「笑話」,一對台灣純情大學生,憂心忡忡的向密友求助,訴說他們難以啟齒的內心秘密。拍拖幾年,只限拖手擁抱,最近幾次,按不住衝動,接起吻來,他們擔心,會否因而懷孕?今天聽起來,這個所謂「笑話」,會覺得匪夷所思。但當年性教育非常貧乏,即使大學生,性也是極度禁忌的話題。有這種「性的疑惑」,相信大不乏人。

今天不少大學生,他們都是行動派, 性不是談而是做, 對這「笑話」,肯定嗤之以鼻。但換個角度觀察,他們性知識性觀念的落後,本質上卻沒有太大改變。

《中大學生報》調查,逾一半大學生承認曾有性經驗,但有超過六成人並非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原因是不懂得如何用有之,怕尷尬不敢買有之,信得過別人信自己沒有性病也有之,但這些都不佔最多數。

不使用安全套的大學生,最大的幾個原因, 包括「對方是固定性伴侶」、「使用安全套會減低快感」、「使用安全套會破壞氣氛」;最多人是因為「情到濃時身邊沒有安全套」,因此索性不用,不顧後果,做咗至算。

有性經驗的男生女生,絕大多數都不會隨身攜帶安全套,安全意識極差,又把避孕和安全性行為混為一談,無論政府部門或志願團體如何力竭聲嘶,呼籲大眾安全性行為,但對接受高等教育假設有知識而又性活躍的大學生,似乎沒有產生多大作用。

無論男生女生,愛情盲目,信得過自己也信得過別人,心存僥倖,認為不會染上不治之症,外人無從置喙,但對於最切身的避孕問題,大學生的性知識也是大大不足。調查發現,有性經驗的大學生,用安全套避孕的最多,但用「體外射精」、「安全期」的方法來避孕,合起來的數目,竟然跟用避孕套的差不了多少。

「體外射精」和「安全期」都是絕不可靠的避孕方法,今天網絡發達,資訊唾手可得,為何我們大學生的避孕知識仍是如此貧乏,與當年台灣的純情大學生比起來,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嗎?
今天大學生的性知識性態度,跟他們在中小學接受支離破碎的性教育有關。我提議他們畢業前要接性教育基準試,跟英文試一樣,考試及格,才准畢業。

2007-12-31

28 December 2007

驚嚇性教育

手上有本中學一年級「綜合科學」教科書,被有宗教背景的學校撕去的那幾頁,講到避孕和墮胎,語焉不詳,寥寥幾句,匆匆帶過。避孕的部分,把男女避孕套、子宮帽和避孕丸的圖片展示出來,用兩行字講述了各種方法的所謂原理,但如何使用,卻隻字不提,當然沒有清楚示範。即使保守的校長忍受得住,那幾頁沒被撕走,如果老師在課堂上也含含糊糊,懵懂純情一知半解的學生,肯定不知如何操作,還以為只是用來套在手指上。

講述墮胎的部分,只有八行字,全是墮胎的負面後果,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會導致死亡、感染、不孕、罪咎感。雖然沒有蔡寶琼學生時代所看過的血淋淋的墮胎影片,但其所做成驚嚇效果和心理陰影,卻不遑多讓。蔡寶琼說她的年代所接受的是驚嚇性教育,形容得非常貼切。到今天,驚嚇性教育在骨子裏其實沒有多大轉變。

幾十年來香港性教育的核心思想,一言以蔽之:避。早階段是家裏不說,學校不教,年輕人對性疑問性好奇,只能從「南宮夫人信箱」和《姊妹》粉紅色的那幾頁偷偷摸摸的看,模模糊糊地了解。

好了,到不能不面對了,學校開始有性教育了,但只流於生理層面,用橫切面圖片,卵子精蟲如何結合、胎兒成長嬰兒誕生,都有稍有涉及,但對於性愛、慾望、衝動等年輕人常碰到的情况,都一以貫之,避得就避。一些學校,雖然未極端至把避孕墮胎的教科書部分撕掉,但老師都通常不教,又或只講幾句,就算完事。

究竟誰之過? 「家長應否教導子女使用避孕套?」,最近一次論壇各執一詞,最能反映今天問題的困局。支持者認為:家長應教導年少子女使用避孕套,使他們掌握性知識,又可了解他們的心理觀念,萬一需要,更能確保他們有安全性行為,保護自己,免受更深的傷害。有宗教背景的家長組織,就用一貫老掉牙的論點堅決反對:教子女使用避孕套,等同默許性交,甚至鼓勵濫交。總之,性,不能講,不能提,只能避。但無論家長態度如何,年輕人睬你都傻。

我們的中小學生在如此這般的環境下性教育出來,難怪即使上了大學,性態度開放,但性知識卻貧乏得令人吃驚。

2007-12-28

25 December 2007

橫切面性教育

廿一世紀聖誕節, 叫人提防失身, 明顯out 了幾十年,不如搵專家講解何防止失陷,意外懷上BB,又或真的有了,一份教他們如何一步一步處理的手冊,以免驚惶失措,闖下彌天大禍,來得更為實際。

十四歲少女涉嫌把初生嬰兒從窗口掟落街,轟動全城,又發現可能是一宗因姦成孕的案中疑案,更成為了人們討論的焦點。除了不斷有人慨嘆世風日下人心不蠱,有人又憑直覺反應,把焦點放到學校的性教育來。

記者訪問,敦厚老實的校長一臉哀傷,誠懇地回應: 「我們學校一直有推行性教育……」彷彿只在「有推行」和「無推行」的分別,如果有,責任完成,一切就萬事大吉。

何謂性教育?怎麼樣的性教育?性教育的內容是什麼?傳媒不去深究,教育當局和學校也輕易過關。結果,年輕學生經驗愈來愈豐富,性伴侶數量愈來愈多,但性知識卻愈來愈貧乏。不僅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學校的性教育,更是出了大大的問題。

香港「非正規教育研究中心」的梁偉怡先生,把香港學校的性教育,形容為「橫切面教育」,既形象又貼題,簡直一針見血。幾十年前我讀的教科書,到今天中小學常識或科學人體生理的內容,無論是男性陽具,抑或女性生殖系統,都千篇一律的用上橫切面解剖圖,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男性器官必定有睪丸到輸精管到前列腺到輸尿管到陽具的橫切面,女性生殖系統,必然由卵巢到輸卵管到子宮到陰道,對不起,也全都是橫切面。

真不明白,難道教育當局的課程設計官,教科書的編輯,以及校長老師們,以為個個學生都會變成外科醫生、解剖科學家,或專門研究生殖系統結構的專家,要以性器官橫切面作為他們的知識啟蒙?

一幅幅解剖學的橫切面,陪伴我們成長,幾乎成了我們性教育的全部。

但即使在廿一世紀的今天,有些學校,就連橫切面也忍受不了,一間有宗教背景的中學,竟然把「綜合科學」中一課本非常簡單地講解避孕和墮胎的那幾頁,全數撕掉,才敢派給學生,理由是「怕後生仔睇咗會衝動」。避而不談,背後當然有更深層的宗教原因。

今天年輕人有性行為無性知識,鴕鳥式橫切面性教育,是禍源的根本。

2007-12-25

22 December 2007

種票

種票, 意思是說在選舉前,用各種方法安排自己友成為有投票權的選民,確保穩操勝券。種票策略,在一人一票選舉中,效果未必顯著,但在小圈子選舉就特別有效。例如某些行會商會之類的小社團選舉,在一年半載前,靜悄悄陸逐安排至親好友心腹馬仔入會,在選舉大會中投自己一票,然後順利當選。種票通常是暗地裏見不得光的勾當,光天化日進行,少之有少。

今天有權投票選舉行政長官的只有800 人, 來自4 個界別: 政界、商界、專業和基層,還沒有區議員的份兒。2005 年的政改方案,就提出把民選的和委任的區議員,全數變成選舉委員會成員,把選委會增加至超過1200 人,做成擴大選民基礎的效果。

當年,社會爭論的焦點,除了路線圖和時間表仍然欠奉、普選前景依然不明外,引起最大不滿的,就是長官親手委任區議員,再投票選舉長官,就是一種明目張膽的種票行為。

試想想,超過100 個區議員由特首委任,權力直接來自長官,然後再由他們投票選舉特首,知遇之恩投桃報李,已經不是避嫌不避嫌的問題,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毫不掩飾赤裸裸的政治買賣,而這種本應只能在暗角裏進行的交易,卻毫無忌諱地在眾目睽睽下進行。1200 個選舉委員中就有接近百分之十是親自提攜委任的自己友,再加上種種西瓜靠大邊看風駛舵的親建制力量,手握大權尋求連任的長官,手上的政治資源一揮,四方來朝山呼萬歲,即使不用進行任何選舉工程,也必勝無疑。

2005 年的方案被否決,得意之作胎死腹中,聞說直至今天,長官仍是憤憤不平。有消息說,2012 年的兩個選舉如何進行,長官屬意把05 方案拿出來「翻叮」,用官方語言,就是「以2005 方案為基礎,設計2012 兩個選舉辦法」,若真的如此,那委任區議員又將大派用場了。
無可否認,委任區議員不少是社會精英,都是能幹之士,不是壞人。卿本佳人,但卻逆社會潮流接受委任,而且一做三屆,對不起,我無法不以「壞人」視之。

2007-12-22

19 December 2007

醜字點寫?

區選硝煙剛過,政黨版圖變動影響還在爭論不休, 長官一口氣足額委任102 名區議員,一個都沒有少。

本來,這沒有什麼好議論的,因為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回歸前的殖民時代,委任區議員是絕種動物,歷史灰塵,早已給人掃走。但回歸後,倒着開的歷史快車重新啟動,早成過街老鼠的委任制又捲土重來,殭屍復活,死人再生,懨悶的香港政治,就是如此這般的,重複又重複着。
但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102 個委任區議員, 當中有15 人, 近一成半,連續3 屆都被長官青睞,政治免費奶水,一吃就12 年。

在同一個區議會內,一人一票選出來的民選區議員,每天都盡心盡力為街坊排難解困,糞渠淤塞、天花剝落、蚊蟲騷擾,他們都不敢怠慢,幾乎隨傳隨到。街坊們給人寵慣了,服務水平要求愈來愈高,一年四次,海鮮蛇齋,大廟還神,短途旅行,早已是最低消費,缺一不可。

選舉臨近,為求街坊記得起自己曾為他們服務,落雨叫收衫,打風叫關窗,站在街頭,風雨不改,噓寒問暖,無微不至,逐座嗌咪,登門洗樓,力竭聲嘶,選情告急,才僅可博得街坊們那神聖而難得的選票,滿頭大汗驚險連任。

但這幫委任區議員,卻大剌剌的坐在那裏,什麼也不用做,只需由長官一人一票,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接受委任,不費吹灰之力,與民選區議員取得同樣的薪水,同樣的銜頭,同樣的權力,不只管地區,還分分鐘可以兼享選舉行政長官的投票權。

這幫政治免費奶水派接受媒體訪問,力說自己的水平與服務與民選區議員如何如何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參與選舉,只因為服務社會的方式不同,沒什麼高低之分。再三被委任,是因為市民支持長官肯定,沒有絲毫不妥云云。明明佔了便宜還要賣乖,面不紅心不跳矢口否認,真的不知羞恥為何物,不禁要問一句,知唔知個醜字點寫?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被委任的區議會諸公諸婆能力德行真的有什麼過人之處,有必要一做3 屆足12 年嗎?不是說要培養政治人才嗎?為何不讓年輕人上位,非得要這幫熟口熟面的人佔着那茅坑不可。

再退一步想,始作俑者,是制度,要寫醜字的,是開歷史倒車的長官。

2007-12-19

16 December 2007

敲門

二十一歲的兒子還在大學念書,家比較近,沒住宿舍,跟你住在同一屋子裏。都是成年人,各有各的世界。他常常把房門關上,埋首上網、功課,或是MSN。同一屋簷下,你有你的生活,而他繼續他的忙碌。

你要進入他的世界,先要開啟他的房門。他雖然早已長大成人,但他仍是你的兒子,你進入他的房間前,會禮貌地先敲敲門嗎?在《親愛的安德烈》讀書會,母子展開了一段有趣而深層的對話。

「你沒有敲門!」「我有,安德烈,我每次都有敲。」「但你是一手敲,一手馬上開門。」主持人笑着插口:「像我開小女兒的房門一樣,左手敲,右手開。」「安德烈,你知道嘛,你上學後,我替你收拾亂糟糟的房間,你的電腦都開着,但我從來沒有看你的電郵。」「這有什麼好自豪?就像你逛超市,貨品都擺在那裏,但你沒偷, 『我從來都沒有偷超市的東西!』這值得拿出來跟別人講嗎?」兒子的揶揄回擊,媽媽只能苦笑,氣得說不出一句話來。

兒子抽煙,龍媽媽深惡痛絕,但兒子成年了,你能把成年朋友的煙從他的口中抽出來嗎?得只能限制抽煙範圍,到室外,到露台去。記者採訪,兒子說得累了,「你們讓他先去抽根煙吧。」兒子抽煙的現實,媽媽只能接受。

用同樣的邏輯,你會拆開別人的信,偷看朋友的電郵嗎?你當然不會。兒子沒關電腦,電郵都放在眼前,你忍得住沒有偷看,跟沒偷看朋友的信朋友的電郵有分別嗎?值得拿出來自豪地跟你的讀者分享嗎?

不為什麼,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兒子。龍應台辯說,如果我真的是中央政府,我這個中央政府還是不錯的,至少有足夠的空間讓兒子成長。是否不錯,是相對和互動的,我心裏嘀咕,連龍教授都這樣自我感覺良好,難怪所有中央政府都欣賞自己的無微不至。

三種人會買《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一種是自我安慰的父母:「我們還算幸運,沒有安德烈這樣的兒子。」一種是子女,買給父母讀:「你看,我們算是挺好的了,你們還怨什麼?」我想我是第三種,一口氣讀完,對安德烈反叛有理的獨立宣言,表示欣賞之餘,還得用來警惕自己:學懂放手,真他媽的一點都不容易。

2007-12-16

13 December 2007

讀書會

兩周前,龍應台和安德烈舉行了 第二場讀書會。第一場在港大圖書館,幾百人已經擠滿了圖書館的一角,水泄不通。

今次在百年老校拔萃男書院,我是大鄉里出城,第一回探訪這間傳統名校,泳池、球場、田徑賽道,單是校園設施,已教人羨慕不已。校園的鳥語書聲,賽場上的吶喊,樹蔭下的獨奏,名校所以成為名校,絕非偶然。

讀書會的禮堂,千多個位置坐得滿滿,還要加座。不知是否英式傳統,禮堂的舞台特別高,在上面走動,需要小心翼翼,坐在下面的觀眾,尤其前排的,長時間把頭抬起,累得脖子也痛了。
讀書會主持又是馬家輝,家輝兄早已是熟手技工,把讀書會主持得生動活潑,有時嚴肅尖銳,有時調皮搗蛋,莊諧並重,讀書會能維持活躍氣氛,家輝兄的功力,功不可沒。

讀書會最基本是讓讀者與作者互動交流,但這並不只是虛的宣傳,只要看會後排隊買書簽名長長的人龍,就知道對促銷也很有幫助。但聞說主持都是義務性質,不只花了時間,真的是車錢都蝕埋。香港文化界拍膊頭捱義氣式的無償勞動,已成為絕不優良的傳統。《親愛的安德烈》在台灣出版個多月,已賣了近十萬多冊,香港推出一個月,賣了一萬,相信熱潮還會繼續下去。讀書會對銷量有實質幫助,出版社賺了錢,給專業主持適當的專業報酬,天公地道。

龍應台的文章引起轟動,例如寫給胡錦濤的《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又或給陳水扁的《今天這一課:品格》,都成為知識界討論的焦點,絕不稀奇。一向只講家國大事的龍應台,寫了一本「軟性」的兩代對談,仍是一紙風行,讀書會也是千人空巷。廿多年前的《野火集》,不到一個月再版了廿多次。龍教授說,《親愛的安德烈》的銷量,可能會打破《野火集》的紀錄。

做母親的龍教授,根本就有軟性的一面。左腦在寫《野火集》,問中國人為什麼不生氣的同時,右腦同時在寫《孩子,你慢慢來》,由安德烈出生兩個月,寫到孩子八歲才出版。沒有《孩子,你慢慢來》,就沒有《親愛的安德烈》。讀者可能好奇的是,由八歲到十八歲這十年,安德烈如何成長,龍教授可有時間補記?

2007-12-13

10 December 2007

騎虎難下

陝西獵人周正龍公布聲稱冒死拍 來的華南虎照片後,專家已經質疑照片的真偽。但官方袒護,堅稱真實,一場全民打虎運動馬上在互聯網上迅速展開。

其中「色影無忌」攝影專家網站,開設網上論壇,對華南虎照片的每個細節拆解研究,結果單從攝影技術,已發現不少疑點,例如:老虎扁平無立體感,色溫有誤,眼睛沒有反光,樹葉與老虎頭部的比例不符等。最不合常理的是,七十多張照片無論遠攝近拍,清晰朦朧,拍了廿多分鐘,老虎的姿勢都是半臥抬頭,沒有改變。

對於打虎派懷疑照片造假,陝西當局反應強烈,有官員稱敢用腦袋擔保照片真確,一名屬打虎派的植物學院士又用自己的腦袋來確證老虎照造假,並上書中央要求徹查。為了一幀虎照的真偽,沒完沒了,專家的腦袋,拋來飛去,好不熱鬧。

照片真假,口講無憑,要拿出證據。打虎派動員「人肉搜尋器」,終於發現一幅五六年前的年畫,當中華南虎的毛色、形態和姿勢,都與照片極相似,經數學和電腦專家逐格鑑定,幾乎肯定拍到的所謂野生華南虎,與年畫上的根本就是同一隻老虎。

但陝西當局依然口硬,並質疑年畫照是網民造假,誣陷別人。周正龍還開設了一個口述博客,發表《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農民》,為自己申辯。網民回應《做一隻堂堂正正的中國華南虎》,反唇相稽。

中國著名網站「網易」委託神探李昌鈺、中國司法鑑定機構等六方專家會審,研究後一致認為照片偽造,但陝西當局仍死口不認。令人更疑惑的是,面對確鑿的證據,國家林業局的回應是如此曖昧: 「這次照片中老虎是真是假,是不是活體,都難以評估該地區野生華南虎的狀况。」口徑與陝西省長袁純清驚人相似: 「考察華虎的蹤迹,比照片的真偽更重要。」最近,內地媒體揭發這場華南虎鬧劇,周正龍只是負責出面,照片不是他拍的,背後還有一個集團,當中的利益關連,可能更廣更深。

昔日,反動派是紙老虎,今天,紙老虎變了搖錢樹。司法公義未來臨之前,網上公義,也足以令到騎在紙老虎背上的人,難以下來。

2007-12-10

07 December 2007

紙老虎

陝西省林業廳聲稱發現虎蹤,頭腦靈活一切向錢看的同胞,認為這是一條財路。
一個叫鎮平縣的地方,縣領導認為可以「借虎勢,促經濟」,懸賞獎金,拍到華南虎照片者,重重有賞。

讀者可能不明白,華南虎與經濟有何直接關係?華南虎是為瀕危受保護動物,虎骨木瓜酒雖然賣得個好錢,但因法規所限,已被其他原材料替代。究竟老虎還有什麼財路?

自七十年代以來,時聞華南虎蹤,但幾乎沒有人見過野生華南虎的真面目,更沒有照片的真憑實證。在媒體上見到的華南虎,都是人工飼養,因近親繁殖,早已日漸退化。

發現野生華南虎當然是件大事,整個山林可申請列為自然保護區,馬上獲中央撥款。有了華南虎這個生招牌,觀虎團自然應運而生,旅遊帶來財富,令不少窮鄉僻壤的幹部垂涎三尺。

果然,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陝西村民周正龍本是獵人,後轉職擔任陝西華南虎調查隊嚮導,經常上山尋虎。

獵人跟蹤老虎已超過一個月。10 月3 日凌晨,他帶了相機,摸黑上山,發現老虎的新鮮腳印,小心翼翼,鍥而不捨追蹤了幾個鐘頭,直到下午,終於在一個山坡的岩洞裏,發現一團黃乎乎的物體,定神一看,確是老虎。

周正龍拍了兩張虎照,然後愈走愈近,手開始發抖,幾乎連相機也拿不住了。周強作鎮定,把絕迹多年野生華南虎的真面目記錄下來。周正龍在記者會上繪影繪聲,拍攝時距離老虎只有20 米,他說: 「要不是老虎剛吃了一頭野豬,就把我吃了。」10 月中旬,新華網陝西頻道的記者歡欣鼓舞地報道: 「經有關專家反覆考證後,陝西省林業廳像展示寶貝一樣將這組照片對外公布。在此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目擊拍攝者、專家、研究人員臉上無不洋溢着激動的笑容。這組照片的珍貴,在於它不僅有力地證明野生華南虎在中國境內沒有滅絕,更說明當地極有可能存在一個野生華南虎的繁殖小種群……」

照片公開後,整個互聯網像炸開了鍋,有人直指照片造假,但陝西當局卻以人頭擔保力挺。打虎網友窮追不捨,萬般努力,終發現照片上的華南虎,原來是只是隻年畫上的紙老虎。

2007-12-07

04 December 2007

平等時間

立法會補選,塵埃落定,勝敗關鍵,由榕樹頭到象牙塔,盡是事後孔明,多得令人消化不良。
今天想說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

特首選戰,雖云小圈子,但氣氛和感染力比這次一人一票的普選強烈得多,究其原因,是特首選舉兩陣對壘,焦點都只集中在兩個人身上。兩次論壇,電視直播,誰面黑誰有風度誰說故事動聽,街頭巷尾,議論紛紛。絕大多數人雖無權投票,但卻營造出一種熱鬧的選舉氣氛。

立法會補選,本來以為只有兩太對壘,突然冒出另外六個候選人,令遊戲規則驟變,兩太的觀點無法突出,辯論焦點變得模糊,選舉氣氛自然無法提得起來。有評論指選舉變成一場鬧劇, 只花5 萬押金, 100 選民提名,就符合資格,於是博出位搞宣傳的人,因為門檻太低,輕易得逞。

這說法不無道理,但門檻高低,似乎沒有客觀標準,例如:英國國會選舉,只須10 個該區選民提名,交500英鎊就可成為候選人;美國情况較為複雜,各州有不同法律,對不同政黨和獨立候選人也有不同要求,但總的來說,門檻並非高不可攀。

我認為問題不在門檻高低,而在於官方對選舉報道和評論的限制。例如11 月30 日《明報》時代、世紀版,報屁股出現一則藍底反白的編者按語: 「以上專欄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然後列出一大串港島區候選人的名字。這類免責條款,當然是因應選舉活動指引的規定而來,效果如何,只能是聊勝於無。

但這些官方規定,不少相當荒謬,甚至侵害言論自由。但我們的傳媒卻一聲不吭,照單全收。
就以「平等時間原則」為例,美國總統選舉有時多達十個八個候選人,他們也有平等時間的規定,但為何電視辯論,總只有最熱門的兩三位候選人同台較量?是因為規則比較彈性,傳媒非常自主,對不合理的規定提出抗爭,使選舉電視辯論焦點集中,內容精彩,讓選民通過辯論對候選人的主張有更多了解。

香港傳媒可以更彈性處理所謂「平等時間原則」。選舉論壇為熱門候選人專搞一場,讓他們把問題講清楚說明白,其他給予同等時間另闢場合辯論,兩全其美,各得其所。這個辦法,傳媒可以認真考慮。

2007-12-04

01 December 2007

明天你會去投票嗎?

我不是港島區的居民,沒有投票權,沒機會參與今次補選。但說句老實話,你們可以投票,我是妒忌多於羨慕。聞說,住在香港島的,多是中產專業人士,山頂半山,更是非富則貴。我說的當然不止這些,中產專業,都有學問有視野有理念有識見,是香港繁榮進步的支柱,你們的投票行為投票取態,對全香港都起着重要的示範作用。

經濟好轉,水漲船高,股票基金也屢有斬獲,九七年買的千呎豪宅,雖然未見家鄉,但早已止血,反正是買來住的,值多少錢不在乎的了。每天都有三四通經紀電話來出價,知道愈來愈值錢就是了。

四年前的七一,滿腔激情,義憤填膺,生平第一次上街,盡情喊叫口號,出了一身臭汗,舒服多了。後來,董建華真的下台了,換了個醒目圓滑的香港仔,口味似乎對頭了,做起事來又沒有那麼甩漏,經濟活力又回來了,反正是大市場小政府,要埋首搵食,眾人的事,算了吧,留給曾先生應付好了。

區議會選舉,盡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從來不去投票,今次也不例外。

聞說那個當選的區議員幾年前已經開始部署,海鮮蛇齋宴、聯歡大抽獎,逗得區內的老人家開心極了。業主會的委員那天晚上又打電話又拍門叫我們投他,多一票唔多,懶得去投,敷衍他走了。說來奇怪,上次選舉,不見他們如此貼身催票,以前又規定不准擾民洗樓,為何業主會今回轉莊,什麼都變了?只有他們可以洗樓,怪不得對家輸得這麼慘了。

對對對,明天有個立法會補選,候選人有八個,信箱塞滿他們的宣傳品,朝八晚九,有時間看嗎?明天會不會投票?還未決定,約了人打波,一星期難得有一日休閒,然後要看還有什麼餘興,能不能趕回來。典型的香港人,投票當然不會放在第一位。

參加七一遊行,算不算民主派?看你怎樣定義了。受過高等教育,算是讀書人,對民主當然有渴求,但現在什麼都阿爺說了算,還能怎樣?

你說葉劉勝出會更上一層樓選特首,不會吧?只要阿爺話事,什麼不會發生?四年前就是她激發港人齊心上街,如果勝出了,會代表什麼意思呢?早點起牀,先投票,才打波吧。

四年前的汗,能白流嗎?

200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