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歲的兒子還在大學念書,家比較近,沒住宿舍,跟你住在同一屋子裏。都是成年人,各有各的世界。他常常把房門關上,埋首上網、功課,或是MSN。同一屋簷下,你有你的生活,而他繼續他的忙碌。
你要進入他的世界,先要開啟他的房門。他雖然早已長大成人,但他仍是你的兒子,你進入他的房間前,會禮貌地先敲敲門嗎?在《親愛的安德烈》讀書會,母子展開了一段有趣而深層的對話。
「你沒有敲門!」「我有,安德烈,我每次都有敲。」「但你是一手敲,一手馬上開門。」主持人笑着插口:「像我開小女兒的房門一樣,左手敲,右手開。」「安德烈,你知道嘛,你上學後,我替你收拾亂糟糟的房間,你的電腦都開着,但我從來沒有看你的電郵。」「這有什麼好自豪?就像你逛超市,貨品都擺在那裏,但你沒偷, 『我從來都沒有偷超市的東西!』這值得拿出來跟別人講嗎?」兒子的揶揄回擊,媽媽只能苦笑,氣得說不出一句話來。
兒子抽煙,龍媽媽深惡痛絕,但兒子成年了,你能把成年朋友的煙從他的口中抽出來嗎?得只能限制抽煙範圍,到室外,到露台去。記者採訪,兒子說得累了,「你們讓他先去抽根煙吧。」兒子抽煙的現實,媽媽只能接受。
用同樣的邏輯,你會拆開別人的信,偷看朋友的電郵嗎?你當然不會。兒子沒關電腦,電郵都放在眼前,你忍得住沒有偷看,跟沒偷看朋友的信朋友的電郵有分別嗎?值得拿出來自豪地跟你的讀者分享嗎?
不為什麼,只是因為你是我的兒子。龍應台辯說,如果我真的是中央政府,我這個中央政府還是不錯的,至少有足夠的空間讓兒子成長。是否不錯,是相對和互動的,我心裏嘀咕,連龍教授都這樣自我感覺良好,難怪所有中央政府都欣賞自己的無微不至。
三種人會買《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一種是自我安慰的父母:「我們還算幸運,沒有安德烈這樣的兒子。」一種是子女,買給父母讀:「你看,我們算是挺好的了,你們還怨什麼?」我想我是第三種,一口氣讀完,對安德烈反叛有理的獨立宣言,表示欣賞之餘,還得用來警惕自己:學懂放手,真他媽的一點都不容易。
2007-12-16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龍應台.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龍應台. Show all posts
13 December 2007
讀書會
兩周前,龍應台和安德烈舉行了 第二場讀書會。第一場在港大圖書館,幾百人已經擠滿了圖書館的一角,水泄不通。
今次在百年老校拔萃男書院,我是大鄉里出城,第一回探訪這間傳統名校,泳池、球場、田徑賽道,單是校園設施,已教人羨慕不已。校園的鳥語書聲,賽場上的吶喊,樹蔭下的獨奏,名校所以成為名校,絕非偶然。
讀書會的禮堂,千多個位置坐得滿滿,還要加座。不知是否英式傳統,禮堂的舞台特別高,在上面走動,需要小心翼翼,坐在下面的觀眾,尤其前排的,長時間把頭抬起,累得脖子也痛了。
讀書會主持又是馬家輝,家輝兄早已是熟手技工,把讀書會主持得生動活潑,有時嚴肅尖銳,有時調皮搗蛋,莊諧並重,讀書會能維持活躍氣氛,家輝兄的功力,功不可沒。
讀書會最基本是讓讀者與作者互動交流,但這並不只是虛的宣傳,只要看會後排隊買書簽名長長的人龍,就知道對促銷也很有幫助。但聞說主持都是義務性質,不只花了時間,真的是車錢都蝕埋。香港文化界拍膊頭捱義氣式的無償勞動,已成為絕不優良的傳統。《親愛的安德烈》在台灣出版個多月,已賣了近十萬多冊,香港推出一個月,賣了一萬,相信熱潮還會繼續下去。讀書會對銷量有實質幫助,出版社賺了錢,給專業主持適當的專業報酬,天公地道。
龍應台的文章引起轟動,例如寫給胡錦濤的《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又或給陳水扁的《今天這一課:品格》,都成為知識界討論的焦點,絕不稀奇。一向只講家國大事的龍應台,寫了一本「軟性」的兩代對談,仍是一紙風行,讀書會也是千人空巷。廿多年前的《野火集》,不到一個月再版了廿多次。龍教授說,《親愛的安德烈》的銷量,可能會打破《野火集》的紀錄。
做母親的龍教授,根本就有軟性的一面。左腦在寫《野火集》,問中國人為什麼不生氣的同時,右腦同時在寫《孩子,你慢慢來》,由安德烈出生兩個月,寫到孩子八歲才出版。沒有《孩子,你慢慢來》,就沒有《親愛的安德烈》。讀者可能好奇的是,由八歲到十八歲這十年,安德烈如何成長,龍教授可有時間補記?
2007-12-13
今次在百年老校拔萃男書院,我是大鄉里出城,第一回探訪這間傳統名校,泳池、球場、田徑賽道,單是校園設施,已教人羨慕不已。校園的鳥語書聲,賽場上的吶喊,樹蔭下的獨奏,名校所以成為名校,絕非偶然。
讀書會的禮堂,千多個位置坐得滿滿,還要加座。不知是否英式傳統,禮堂的舞台特別高,在上面走動,需要小心翼翼,坐在下面的觀眾,尤其前排的,長時間把頭抬起,累得脖子也痛了。
讀書會主持又是馬家輝,家輝兄早已是熟手技工,把讀書會主持得生動活潑,有時嚴肅尖銳,有時調皮搗蛋,莊諧並重,讀書會能維持活躍氣氛,家輝兄的功力,功不可沒。
讀書會最基本是讓讀者與作者互動交流,但這並不只是虛的宣傳,只要看會後排隊買書簽名長長的人龍,就知道對促銷也很有幫助。但聞說主持都是義務性質,不只花了時間,真的是車錢都蝕埋。香港文化界拍膊頭捱義氣式的無償勞動,已成為絕不優良的傳統。《親愛的安德烈》在台灣出版個多月,已賣了近十萬多冊,香港推出一個月,賣了一萬,相信熱潮還會繼續下去。讀書會對銷量有實質幫助,出版社賺了錢,給專業主持適當的專業報酬,天公地道。
龍應台的文章引起轟動,例如寫給胡錦濤的《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又或給陳水扁的《今天這一課:品格》,都成為知識界討論的焦點,絕不稀奇。一向只講家國大事的龍應台,寫了一本「軟性」的兩代對談,仍是一紙風行,讀書會也是千人空巷。廿多年前的《野火集》,不到一個月再版了廿多次。龍教授說,《親愛的安德烈》的銷量,可能會打破《野火集》的紀錄。
做母親的龍教授,根本就有軟性的一面。左腦在寫《野火集》,問中國人為什麼不生氣的同時,右腦同時在寫《孩子,你慢慢來》,由安德烈出生兩個月,寫到孩子八歲才出版。沒有《孩子,你慢慢來》,就沒有《親愛的安德烈》。讀者可能好奇的是,由八歲到十八歲這十年,安德烈如何成長,龍教授可有時間補記?
2007-12-13
25 November 2007
兩代
「媽媽每天打電話關心你,有什麼不好?」在《親愛的安德烈》讀書會上,有位媽媽聽眾為龍應台抱不平。「我要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關心你,為什麼令你不可以成為獨立個體?我的兒子跟你一樣大,他在英國留學,也是每天通一次電話,我們的關係很密切。」這個香港媽媽繼續追問。
「那我媽媽肯定非常喜歡你了。」安德烈語帶諷刺回應說。這場兩代的精彩對話,在龍應台與安德烈開了頭之後,可能已觸發不少家庭的跨代激辯。怎樣的關心不算侵入個人範圍?兩代期望的落差又應如何面對?放手與執著之間要怎樣拿?和取捨?如何承受子女遠走高飛的離巢創傷?上一代父母,為口奔馳,出盡力氣僅夠溫飽,只能對子女有模糊的期望。我們這一代父母,受過高等教育,性格愈強、愈有成就的時候,期望愈高愈具體,對子女的壓力就愈大。
朋友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叫人引以為鑑。
一位名醫父親望子成龍,繼承父業,但兒子卻希望當個藝術家。父親的期望成為兒子的陰影,壓抑、憂鬱、焦慮纏擾?兒子的青春期,無法擺脫。日常興趣,學校選科,不時發生激烈衝突,兒子敵不過父親的強大壓力,只好低著頭順著親的心意。
兒子天資聰穎,高考成績甚佳,順利地考進醫學院。兒子默默接受,早已放棄跟父親無休止的爭拗。父親以為兒子想通了,一切安排都為著他的美好將來。兒子沒有辜負老父的期望,以非常優異的成績畢業,亦順利完成那艱苦的實習課程。就在完成實習,可以正式成為醫生的那一天,兒子從醫院的頂層跳下來,結束了自己的年輕生命。有人說,這是兒子對他強橫的父親一次無可挽回的,也是最可怕的終極報復。朋友沒有說這個故事在哪裏發生,細節或許與真實有所出入,我也沒有追問,也沒有考究,一個如此令人黯然的故事,聽過也希望盡快忘掉。
讀《親愛的安德烈》,看到那位香港媽媽跟廿一歲的兒子每日一通電話還以為天下子女都是天經地義毫無異義的態度,不知怎的,突然會想起這個故事來。
如何處理兩代之間的關係,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不要以為一切都理所當然,搞不好,會終身遺憾。
2007-11-25
「那我媽媽肯定非常喜歡你了。」安德烈語帶諷刺回應說。這場兩代的精彩對話,在龍應台與安德烈開了頭之後,可能已觸發不少家庭的跨代激辯。怎樣的關心不算侵入個人範圍?兩代期望的落差又應如何面對?放手與執著之間要怎樣拿?和取捨?如何承受子女遠走高飛的離巢創傷?上一代父母,為口奔馳,出盡力氣僅夠溫飽,只能對子女有模糊的期望。我們這一代父母,受過高等教育,性格愈強、愈有成就的時候,期望愈高愈具體,對子女的壓力就愈大。
朋友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叫人引以為鑑。
一位名醫父親望子成龍,繼承父業,但兒子卻希望當個藝術家。父親的期望成為兒子的陰影,壓抑、憂鬱、焦慮纏擾?兒子的青春期,無法擺脫。日常興趣,學校選科,不時發生激烈衝突,兒子敵不過父親的強大壓力,只好低著頭順著親的心意。
兒子天資聰穎,高考成績甚佳,順利地考進醫學院。兒子默默接受,早已放棄跟父親無休止的爭拗。父親以為兒子想通了,一切安排都為著他的美好將來。兒子沒有辜負老父的期望,以非常優異的成績畢業,亦順利完成那艱苦的實習課程。就在完成實習,可以正式成為醫生的那一天,兒子從醫院的頂層跳下來,結束了自己的年輕生命。有人說,這是兒子對他強橫的父親一次無可挽回的,也是最可怕的終極報復。朋友沒有說這個故事在哪裏發生,細節或許與真實有所出入,我也沒有追問,也沒有考究,一個如此令人黯然的故事,聽過也希望盡快忘掉。
讀《親愛的安德烈》,看到那位香港媽媽跟廿一歲的兒子每日一通電話還以為天下子女都是天經地義毫無異義的態度,不知怎的,突然會想起這個故事來。
如何處理兩代之間的關係,是一門高深的學問,不要以為一切都理所當然,搞不好,會終身遺憾。
2007-11-25
22 November 2007
所有爸爸媽媽都是「中央政府」
凌晨天快亮了, 兒子才回到家, 睡了只一會,家裏電話突然響起來,實在累得要命,不想去接,但電話那邊還是不甘心,拚命似的響了九下,才肯停下來。
難得有片刻的清靜,好好再睡。但不到幾秒,牀邊的手機又響起。沒有來電顯示,但知道是誰打來的,索性把手機按停。但那邊仍是鍥而不捨,手機又鬼哭神號似的叫起來。三通十萬火急的電話,幾千里以外的媽媽一定有什麼要緊的事,於是強作精神。
「喂。」「你為什麼老是不聽我的電話?……功課做好了沒有?弟弟怎麼樣,有沒有好好照顧他……?」我的媽呀!你為什麼總是沒完沒了?
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在他們的新書《親愛的安德烈》讀書會上,說了這個故事,引來哄堂大笑,也道出那種千里相隔兩代牽掛,但一頭熱一頭冷的跨代現實。
龍應台在台北當文化局長,兒子在德國成長。當官的一千天裏,打了一千通電話。媽媽也只能用這種形式的關心,來彌補對離開兒子的歉疚,也只有這樣,才可以為政治槍林彈雨中所受的衝擊療創止痛。但如果青春期的兒子會欣然接受這種形式的關愛,只有順從而從不表示厭煩不懂得反抗的話,這個兒子的性格,一定是有什麼缺憾,依賴得無法自拔,永遠不可能自我獨立起來。
龍應台是個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主張獨立人格批判思考人道關懷,但在對兒子的關愛上,我在讀書會上打了這麼的一個比喻,太「中央政府」了。一千天一千通電話,說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無關痛癢的小事,也太可怕了吧!
龍應台也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她已是著名作家,有次回到台北,與一位男性教授在外面談公事,深夜才回到台北的家,家裏燈光幽暗,年邁的父親坐在客廳裏等她,一見到女兒回來,不由分說,火氣極猛的怒吼:都幾點了?三更半夜,還跟一個男人在外面!龍應台不能自控的回擊:你是不是瘋了?我已經四十五歲了,還是一個大學教授!
龍應台對兒子的關愛,或許與父親對她的有所不同,但深層的本質卻沒什麼分別:一天是我的子女,無論多大了,永遠都是我的子女。
其實,在中國人的社會裏,所有爸爸媽媽都是「中央政府」。
2007-11-22
難得有片刻的清靜,好好再睡。但不到幾秒,牀邊的手機又響起。沒有來電顯示,但知道是誰打來的,索性把手機按停。但那邊仍是鍥而不捨,手機又鬼哭神號似的叫起來。三通十萬火急的電話,幾千里以外的媽媽一定有什麼要緊的事,於是強作精神。
「喂。」「你為什麼老是不聽我的電話?……功課做好了沒有?弟弟怎麼樣,有沒有好好照顧他……?」我的媽呀!你為什麼總是沒完沒了?
龍應台的兒子安德烈,在他們的新書《親愛的安德烈》讀書會上,說了這個故事,引來哄堂大笑,也道出那種千里相隔兩代牽掛,但一頭熱一頭冷的跨代現實。
龍應台在台北當文化局長,兒子在德國成長。當官的一千天裏,打了一千通電話。媽媽也只能用這種形式的關心,來彌補對離開兒子的歉疚,也只有這樣,才可以為政治槍林彈雨中所受的衝擊療創止痛。但如果青春期的兒子會欣然接受這種形式的關愛,只有順從而從不表示厭煩不懂得反抗的話,這個兒子的性格,一定是有什麼缺憾,依賴得無法自拔,永遠不可能自我獨立起來。
龍應台是個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主張獨立人格批判思考人道關懷,但在對兒子的關愛上,我在讀書會上打了這麼的一個比喻,太「中央政府」了。一千天一千通電話,說的都是些雞毛蒜皮無關痛癢的小事,也太可怕了吧!
龍應台也說了這樣的一個故事。她已是著名作家,有次回到台北,與一位男性教授在外面談公事,深夜才回到台北的家,家裏燈光幽暗,年邁的父親坐在客廳裏等她,一見到女兒回來,不由分說,火氣極猛的怒吼:都幾點了?三更半夜,還跟一個男人在外面!龍應台不能自控的回擊:你是不是瘋了?我已經四十五歲了,還是一個大學教授!
龍應台對兒子的關愛,或許與父親對她的有所不同,但深層的本質卻沒什麼分別:一天是我的子女,無論多大了,永遠都是我的子女。
其實,在中國人的社會裏,所有爸爸媽媽都是「中央政府」。
2007-11-22
19 November 2007
《親愛的安德烈》
龍應台教授:
讀你跟兒子的通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我跟大部分香港父母一樣,好生羨慕。羨慕的,不單是你們談論的內容,討論的態度。我羨慕的,是一位年過半百的母親,竟然可以跟她十九歲的兒子,毫無阻隔地溝通,而且是用書信往來的形式,一寫就是三年。
如果我們以五年一代甚至三年一代來算,你跟安德烈,可能已經有五到六代的代溝了。令我驚奇的是,你們竟然會有同共的話題,共同的興趣,而又可以把這些有稀有的東西發掘出來,縱使思路可能南轅北轍,卻可以談個欲罷不能,談個不亦樂乎。
通信是怎樣開始的,在不少專訪中你已經談過了,我想知道的是,在事情開始之前,再之前,你們之間,是怎樣的一路走來,才得到今天這樣透明清澈的關係,?順無阻的對談。關鍵,究竟在哪裏?
香港的爸爸媽媽,跟他們的兒子女兒,住在同一個房子裏,朝夕相對。
青春期的荷爾蒙分泌到一個程度,突然在某一天,門,不知怎的,就這樣嚴嚴的關上了。雖不至於形同陌路,但總是話不投機。連他們生活一般的狀况都無法了解,遑論令你「受寵若驚」的感情困惑,不要奢望了,做夢也不會告訴你。
我當然知道,一個作家媽媽,是用特殊材料造的,她有敏銳的觸覺,有令頑石點頭的能力,這些我們都沒有。
但我也知道,因你的工作和角色,要到處游走,時而在台北,時而香港,時而在歐洲,時而在大陸,跟不少現代父母一樣,都忙。但你的忙卻不一樣,有段時間,你在台北當官,兒子在萬里之外度過青春期,兒子雖不時飛到台北跟你會面,但總是聚少離多。
空間,帶來更多的陌生,還是更緊的關係?是離開太久了,你要着力的拚命把你們的關係拉回來?還是因為有空間的區隔,你跟兒子,可以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兒子有足夠的時間成長,成為獨立的個體,成為一個真正的「別人」?要放手,才可以得着,說起來,似乎很簡單,做起來,用你的說法,真他媽的不容易。
兩代之間的關係,怎可能希望得到一個快速簡單的答案呢?
羨慕你們結的果,但這樹是如何栽種的呢?請你告訴我。
你的讀者吳志森
2007-11-19
讀你跟兒子的通信集《親愛的安德烈》,我跟大部分香港父母一樣,好生羨慕。羨慕的,不單是你們談論的內容,討論的態度。我羨慕的,是一位年過半百的母親,竟然可以跟她十九歲的兒子,毫無阻隔地溝通,而且是用書信往來的形式,一寫就是三年。
如果我們以五年一代甚至三年一代來算,你跟安德烈,可能已經有五到六代的代溝了。令我驚奇的是,你們竟然會有同共的話題,共同的興趣,而又可以把這些有稀有的東西發掘出來,縱使思路可能南轅北轍,卻可以談個欲罷不能,談個不亦樂乎。
通信是怎樣開始的,在不少專訪中你已經談過了,我想知道的是,在事情開始之前,再之前,你們之間,是怎樣的一路走來,才得到今天這樣透明清澈的關係,?順無阻的對談。關鍵,究竟在哪裏?
香港的爸爸媽媽,跟他們的兒子女兒,住在同一個房子裏,朝夕相對。
青春期的荷爾蒙分泌到一個程度,突然在某一天,門,不知怎的,就這樣嚴嚴的關上了。雖不至於形同陌路,但總是話不投機。連他們生活一般的狀况都無法了解,遑論令你「受寵若驚」的感情困惑,不要奢望了,做夢也不會告訴你。
我當然知道,一個作家媽媽,是用特殊材料造的,她有敏銳的觸覺,有令頑石點頭的能力,這些我們都沒有。
但我也知道,因你的工作和角色,要到處游走,時而在台北,時而香港,時而在歐洲,時而在大陸,跟不少現代父母一樣,都忙。但你的忙卻不一樣,有段時間,你在台北當官,兒子在萬里之外度過青春期,兒子雖不時飛到台北跟你會面,但總是聚少離多。
空間,帶來更多的陌生,還是更緊的關係?是離開太久了,你要着力的拚命把你們的關係拉回來?還是因為有空間的區隔,你跟兒子,可以保持適當的距離,讓兒子有足夠的時間成長,成為獨立的個體,成為一個真正的「別人」?要放手,才可以得着,說起來,似乎很簡單,做起來,用你的說法,真他媽的不容易。
兩代之間的關係,怎可能希望得到一個快速簡單的答案呢?
羨慕你們結的果,但這樹是如何栽種的呢?請你告訴我。
你的讀者吳志森
2007-11-19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