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有一位「愚婦」,她沒有移山,十多二十年前,一石一土,一磚一泥,搶修那具歷史價值的防波提大壆,惹來譏諷和白眼,她,就是黃惠琼。我在電視看到她的專題報道,心中也不無疑問,究竟她是什麼人,在香港這個現實的社會,竟然還有這種人存在?
以後,陸續聽到她的消息。為保存大澳文化歷史,千辛萬苦頂住壓力,建立了大澳文化工作室。因為官府粗暴沒收在工作室展出的鯨魚骨,鬧出風波,經各方援手,終於取回。政府用破壞原有濕地的方法來建立補償濕地,她提出反對。在濕地附近興建避風塘大壆,遮蔽大澳的日落美景,她提出質疑……她奔走呼號,用盡一切建制內外的辦法,最終都失敗而回。
保育大澳的自然景觀文物文化,黃惠琼忘我投入,身體力行。如果說,近年風起雲湧的保衛天星皇后,守護市集傳統,參與設計規劃,是真正本土運動的開始,黃惠琼十多年前在大澳展開的保育抗爭,是更早的本土運動,只因為限於大澳,沒有那麼轟烈矚目,不引起外界太多注視而已。黃惠琼的文化工作室,展現了大澳漁村生活的側影。例如舊時的捕魚工具、炊具碗筷等等,還有一架有相當歷史的木造手製兒童學行車,非常有趣。工作室當然不能和博物館相比,展品的鋪排說明也有點粗糙,但處處都顯出黃惠琼和一群熱心的大澳居民的努力付出,令人感動。
工作室不收門券,也沒有恆常的經費來源,財政非常緊絀,只能靠售賣明信片幫補。明信片都是昔日大澳漁村的生活片段,由攝影名家拍攝,值得買來留念。
我還買了一本黃惠琼寫的《澳水靈山》,介紹大澳的十大值得欣賞的生態環境,記述都市發展和大澳生態的變遷,最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水上人「鹹水歌」的傳統和來由, 「鹹水歌」多在婚嫁時唱,唱的都是對艱苦生活的嘆息對未來幸福的憧憬。如果只看文字還嫌不夠,可以看看由黃惠琼拍的DVD 片段,由大澳長者憑記憶親自演繹,原汁原味,是研究水上人文化的絕佳題材。
黃惠琼力量單薄,缺乏資源,無怨無悔,單槍匹馬堅持了二十多年,能不令人敬佩嗎?可幸的是,保育抗爭,全港的黃惠琼已經愈來愈多。
明報 2007-09-05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