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July 2007

一堂新聞理論課

許仕仁接受樹仁學生訪問,給我們上了一堂活生生的新聞理論課,也使人回想起六十年代。

六十年代末,本地免費電視開台,由政府新聞處拍攝的宣傳片段,以貌似新聞的形式在電視播出。房屋、教育、衛生……由熟悉的藝員旁白,片長五六分鐘,宣揚政府成就,解釋政府政策。
當時,殖民地官員多為英籍,難與民眾溝通,即使是華人也高高在上,鮮接受媒體訪問,新聞處的宣傳片,產生政策宣導的作用。

隨着媒體愈趨獨立,港人對政策要求愈高,單向宣傳愈來愈沒有市場,新聞處的政策宣導片段,逐漸消失。媒體獨立採訪的新聞紀錄片,製作批判現實的單元劇,反映本地實况,愈來愈受歡迎。由政府製作,規定媒體定時定點播出的API 仍然存在,但何謂政府宣傳,何謂新聞報道,港人分得一清二楚。

回歸後,特別是曾蔭權上台,重用spin doctor,伎倆出神入化,宣傳與新聞再次混淆在一起,甚至比六十年代還要倒退。例如長官「微服出巡」,不通知傳媒採訪,理由是怕記者太多造成混亂,只由新聞處派出攝影隊代為拍攝,經剪輯後交電視新聞播出。無論是拍攝或剪輯,都要經過專業的判斷和挑選,是記者編輯不應被任何人僭越的天職,但卻由新聞官代勞,若電視台心甘情願播出,就等於將編輯的自主權雙手交了出去了。

舉一個現成的例子。董建華在位時,親民巡區,曾出現這組鏡頭:董先生與街坊一一握手,輪到一位中年男子,雙手蹺在胸前,面露慍色,一臉不屑,手一揮拒絕了董先生的熱情。片段在電視新聞播出,成了全城熱話,對董先生的形象造成進一步打擊。傳媒後來追查,大膽刁民,原來是個被經濟衰退迫入困境的麵檔老闆。

試想想,若當年董先生巡區沒有通知傳媒,全程由新聞處拍攝,拒絕長官的鏡頭,即使拍到了也會剪走,長官巡區,歌舞昇平,麵檔老闆的憤懣,港人永遠無從得知。

明報 2007-07-13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