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August 2007

尋回香港的歷史


朱凱迪、陳景輝這幫三十歲不到的年輕人,用自己的身體保衛天星皇后,其意志之堅決,其態度之果斷,其行動之頑強, 掀起保育風雲。年輕小伙子,對這些僅有五十年歷史的殖民建築,為何如此執著、如此投身,箇中的動機和緣由,不少香港人,包括政府高官,也許無法理解,也許拒絕接受。


上年紀的香港人,質問年輕人懷什麼舊,他們到過多少次天星皇后?對這批「醜陋」的建築物有什麼感情?有人指摘年輕人眷戀殖民,皇后碼頭是殖民權力的象徵,是國恥,早該拆掉。有市民到碼頭與年輕人爭論,凡「皇」字都該拆。若這種低智的文革邏輯都能成立,長官住的原港督府,現在改名為禮賓府的官邸,早應搗毁攪碎,掉進堆田區。皇后大道中西東,十年前也應改為特區大道,洗盡殖民統治之恥辱。


當然,還有不少淺薄無知的過時謬論,例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舊的不拆阻礙發展。又或將馬路與碼頭對立起來,大聲指駡年輕人阻住地球轉,完全不理塞車之苦。


除非你完全抗拒,否則應嘗試理解他們的想法。年輕人珍視的不是懷舊,不是那庸俗不堪的「集體回憶」,不是要令政府癱瘓,更不是眷戀殖民,而是要尋回香港的歷史。天星皇后、大會堂、愛丁堡廣場,不單是皇族上岸總督入港,朱凱迪在論壇上說得好,上世紀不少本土社會民權運動,包括66年的蘇守忠絕食,70 年代的保釣和中文運動,都在此地發源。往後一連串的本土爭益運動,包括勞工假、病假、婦產假,皆始於此,可惜,朱凱迪的精彩發言,高官聽而不聞,主流傳媒也完全沒有報道。


但連結着天星皇后如此重要的社會發展史,殖民政府不願提,特區政府不想見,我們的教科書沒有教。我是誰?為什麼在這裏?香港是怎樣走過來的?年輕人發現了歷史,但歷史的發源地馬上就要煙飛灰滅,他們焦急了,吶喊聲置若罔聞,唯有挺身相救。


吳志森 2007-08-09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