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September 2006

桂林街新亞精神  

九龍深水埗桂林街的新亞書院原址,不久就會拆卸,除了引起零星的傳媒報道,少數校友的慨嘆憑弔外,泛不起一絲漣漪。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遷入沙田中文大學的新亞書院,對於昔日手空空無一物,艱險奮進困乏多情的新亞精神,可能今天已經肚滿腸肥,早已跟過往的清苦劃清界線,校方至今不吭一聲,連最低程度的搶救文物也隻字不提,一派事不關己的模樣。

錢穆、唐君毅等國學大師,大陸易手避秦來港創立新亞,只有幾百元的開校經費,以繼承傳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宗旨,艱苦經營。錢、唐不留在大陸,偏偏來到這個英國人統治的殖民小島,千斤擔子兩肩挑,在艱難困苦但學術自由的氛圍下開花結果,這是一頁中國文化的傳承史,值得後人研究銘記。

錢穆晚年在台灣度過,逝前因受民進黨人陳水扁、周伯倫的屈辱,憤然遷出居住了二十多年的素書樓,另覓居所,不久溘然而逝。文化局長龍應台申請撥款保存發展錢穆故居,亦受民進黨市議員辱罵抵制,嚴詞質問她是不是台灣人。雖然如此,但錢穆故居最終得以成功保留,發展成為錢穆思想研究、藏書等人文活動清幽雅致的場所。

弔詭的是,當年因避秦離開的中國大陸,已經陸陸續續出版了錢穆、唐君毅的不少著作,《人生十論》、《人生之體驗》擺得滿書局都是,內地亦有國學的專門研究,介紹一代宗師。

中國大陸開始重視錢、唐研究。台灣的錢穆故居也能保存。他們曾經奉獻奮鬥的香港,英治時期,讀書人還對一代國學宗師崇敬有加,但回歸後,卻對新亞書院的舊有記憶,冷淡對待,不聞不問,彷彿這段歷史根本沒有發生過,跟我們一點關係都沒有。

香港文物政策僵化,人所共見,年代久遠的古董,才會保存,對有文化價值卻因不夠老舊的事物,無一例外地推土機侍候。新亞校友,趁歷史還未被湮沒,行動吧。

2006-09-28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