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December 2006
去根化
港英時代, 「去中國化」,尤其教育。中史念到1949年,中國只是個模糊概念。一道深圳河,香港人、中國人,像隔了喜馬拉雅山。
特區時代, 「去殖民地化」。有人曾經提議「發展」維多利亞公園,借機把維多利亞女王像除掉,雖然未至革命後把前統治者的銅像石像拉下來砸個粉碎那麼激動人心,但總算除去殖民地的統治象徵。
更有本地政治人去信中央,要求改掉富殖民色彩的街名,把英國徹底從港人的記憶l裡抹掉。
這樣的建議,使人想起破四舊立四新的荒唐歲月,極端得活像一則笑話,港人沒有和應,中央不敢採納,最後只好不了了之。徹底抹掉殖民地暫時無法成功, 「加強國民身分認同」成為首要政治任務,《心繫家國》,升紅旗,唱國歌,由幼兒園開始實行極度形式化的公民教育,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其實只是「去殖民地化」的溫和版本。
今天,「去本土化」。舊街市、舊警署、舊鐘樓,以城市發展為名,以年齡未夠老為藉口,以沒有歷史價值為理由,統統去掉。
本土記憶,隨著舊區重建,隨著社區「發展」,一一鏟除。
無論「去中國化」、「去殖民地化」,還是「去本土化」,一脈相承,其實都是「去根化」,歷史記憶就是我們的根,把根去掉,像浮萍一樣,根抓著不到泥土,只能隨水漂流。沒有過去,沒有將來,只有眼前。我跟這地方有何關係?這是一個人的歸屬的最基本源頭。沒有過去,就沒有歸屬,不是歸人,只是過客,怎會對周遭有所要求?沒有要求,當然最容易管治。「誰掌握過去,誰操控未來」,當然是灼見真知。
年輕人衝擊天星,也是對港人身分認同的一次嚴酷拷問:我是誰?為何我是我?我屬於哪裡?這土地屬於誰?我們能否參與規劃?這些問題,殖民地150 年,回歸10 年,香港人都從未認真思考過,一連串的肢體語言,把我們的腦筋敲開了。
2006-12-27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