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November 2006
香港為什麼不能出一個龍應台?
這個問題很難,但又必須回答。
龍應台來港三年,挾著她到處放火的紀錄,繼續在香港掀起一個又一個的討論風潮。對西九的評述,對添馬的質疑 ,對香港往何處去的詰問,對國際化本質的剖析,只要用心細讀,認真思考,無一例外地,像轟一聲敲著讀者的腦袋,猛然醒覺,近在咫尺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從來沒有用這樣的角度觀察?我們不得不問,每天在媒體出現的評論成千上百,為什麼從來未有過如龍應台的效應?龍應台作為一個「外人」,為何能夠對香港的事情了解得如此深刻,評論得如此透徹?是因為她旁觀者清?我們當局者迷?
龍應台在台灣出生長大,在美國接受高等教育,在歐洲長時間定居。她對不同的社會政治制度,人文歷史性格,都有感性的觸覺和理性認識。她可以用宏觀縱橫的比較分析,作出深刻的論述。沒錯,龍應台的特殊經歷,造就了她這樣的一個獨特的評論者。
在香港長大,有國際經驗,再回來學院工作的知識分子,我們多的是,當中不乏有大學術成就的人,有些更是蜚聲國際。但他們在公共領域的作用是如此薄弱?他們對社會政策的評論是如此無力,他們對人民福祉的承擔是如此脆弱。他們當中,大多埋首象牙塔,為publish or perish而奔波,為短期續約或長期聘用而煩惱,受負資產的千呎豪宅煎熬……在學院內,不少人在爭名逐利,為某個位置某個職稱,早已爭得焦頭爛額。在學院外,不少人焦急地等著權力的青睞,上者成為入幕之賓,爭做全職兼職國師,中者被召入各大小形式的諮詢架構,以三摺名片印著長長頭銜為榮,等而下之者,某局長請你吃一頓飯向你請教,已夠他樂半天,到處向人炫耀。
香港出不了一個龍應台,是因為讀書人的生活太優裕?從沒有堅持到底的耐心和決心?當知識分子與權力走得太近,沒有真正獨立起來,香港,永遠出不了龍應台。
2006-11-15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