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November 2006

龍應台的香港筆記

龍應台教授又出書了。今回是專為香港而寫的,書名叫《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沙灣徑25號是她港大宿舍的地址,每天在那裡看海看船,思索香港。

這是她3年來對香港的細膩觀察,有說理的,如西九、添馬、公民運動、人文港大,提問「香港你到哪裡去?」,擲地有聲,即使不作回應,也不能冷漠地閉上眼睛捂著耳朵裝作看不到聽不見。有寫情的,我最喜歡是她寫拾荒婆婆的《玉蘭花》,那終極關懷的筆觸情感淋漓的描述,狠狠地拷問這個穿著華美大衣的城市,裡面隱藏的種種黑暗。那位擁抱資本主義的社工系同學,應該好好細讀。

《香港筆記》的文章,都曾在香港報刊上發表過,我差不多全都讀了,但結集重溫,又有另一番體會。每當龍應台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尤關重大政策,如西九、添馬等,我都在電台念出來,不是一段兩段,而是大塊大塊,念它20、30分鐘。我主持的不是文化讀書節目,時事烽煙從沒有人這樣做過。馬家輝取笑我因為懶惰,為了省事,念一大段,節目就完了。

龍教授對香港問題的敏銳、細緻、用心、獨到,我總是覺得不應只由報紙讀者獨享,電台聽眾著實不能錯過。但每次吃力地把文章念完,電話仍是冷冷的, 聽眾總是沒什麼回應。

我把聽眾的冷漠在一個新書發布會上對龍教授說了,教授有點驚訝,旁人也諸多解讀。發布會完了,幾位讀者走過來熱情地說,我們每次都仔細聽了,也都有找文章來看,深受感動。聽完都有一大堆話要說, 沒有回應,不是冷漠,而是不習慣宣之於口。

龍應台的書有一個特色,就是都會刊出讀者回應,名家的、百姓的、台灣的、大陸的,無論是激情讚賞還是嚴厲批評,都表現得一種久久不退的熱。《香港筆記》也有香港讀者的回應,但總是覺得不夠深刻,也反映著香港人那種無奈無助無力的冷。搵朝唔得晚,就是我們冷的理由嗎?

2006-11-12

No comments: